【方家說】地方壞賬,中央緣何需兜底
彼時,GDP仍是地方主官的首要考核指標,如果鄰縣鄰市舉債大發展,自己不跟上,等于在仕途上掉隊,“誰不舉債誰傻瓜”之說不脛而走。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5年1月5日,新一輪地方債統計匯總上報中央政府,眾所矚目。
前兩輪地方債統計,分別截止于2010年底和2013年中,彼時的靜態數字為10.7萬億和17.9萬億。相比于前兩輪,新一輪地方債的數字,或將大幅增加。一個圈內流傳的數字,是40萬億。
前兩輪地方債統計之時,多報債務,可能會影響仕途,地方政府主官傾向于少報。此番統計,卻面臨地方債解包關口,只有多報,才能為地方日后發展卸下包袱。
解包關口,已被中央劃定。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力財稅體制改革之后,半年前的政治局會議決定,2016年基本完成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和任務。那么,解開地方債這一沉重包袱的時間,就只剩下了一兩年。
如果2014年GDP增速為7.4%,全年GDP總量就約為61萬億,地方債總規模果真逼近40萬億的話,這個包袱相當沉重。因此,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希望對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