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憤怒林懷民·舞者·馬可
人到中年的云門舞集終于居有定所,42年后擁有一個統一的家——云門劇場。云門新作延續其傳統?!栋姿?《微塵》,前者如珍珠奶茶,后者如嚎叫的安魂曲。林懷民+馬可,制造奢侈的清貧和優雅的憤怒。
責任編輯:袁蕾
從《微塵》里,臺灣觀眾看到的是臺灣社會的不公,德國伍爾斯堡舞動藝術節的藝術總監聯想到的是二戰。林懷民心里的“微塵”,實際上是《金剛經》里的“微塵眾”,渺小的眾生。“二十年過去,我沒有改進,《九歌》里,我的題目是‘神從來沒有來’,我講的是人的渺小跟可憐。”林懷民說。
人到中年的云門舞集終于居有定所,42年后擁有一個統一的家——云門劇場。
云門新作延續其傳統?!栋姿?《微塵》,前者如珍珠奶茶,后者如嚎叫的安魂曲。
林懷民+馬可,制造奢侈的清貧和優雅的憤怒。
云門舞集的最新作品《白水》和《微塵》,服裝出自設計師馬可之手。
馬可最早看云門舞集的演出,是2004年在香港看《水月》。她至今印象深刻:《水月》的舞臺設計非常特別,斜上方有一面傾斜的鏡子,觀眾可以同時看到演員本人和鏡子里的演員,演出過程中,舞臺地板上會慢慢注水,演員就在水里舞蹈。
馬可看了不少現代舞,也給一些舞團設計過服裝,看完《水月》,她發覺:“原來現代舞也可以這么傳統、這么古典,那種語言是林懷民老師特有的方式。”
2014年11月19日,她在臺北“國家戲劇院”看了《白水》和《微塵》的首演。和云門過去的演出一樣,觀眾照樣毫不吝嗇他們的掌聲和眼淚。
第一場是《白水》,背景幕布是不停流動的溪水,跟近幾年的云門作品不同,舞蹈不再盡是充滿禪意、出人意表的招式,而是溪水一般流暢靈動,并不費解。
十五分鐘中場后,接下來的《微塵》,跳的是戰爭和災禍,配樂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旋律充滿肆意的咆哮、嘶吼和哀號,完全是地獄的聲響,背景幕布是嶙峋的石頭、巖塊,舞步則沉重得像是直接跺在觀眾心坎上。
舞者跳完《微塵》回后臺,紛紛急著找水喝——這出長22分鐘的舞蹈,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張開驚恐的嘴,像是蒙克名畫《嚎叫》里的形象。
謝幕,照林懷民要求,獻花環節取消,舞者也沒有例牌雙手觸地的90度鞠躬,而是站成整齊的一排,莊嚴肅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