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工農兵作家”

“文革”前夜,山雨欲來風滿樓。似乎所有的人都不行了,只剩下工農兵作者。到了十年浩劫,大部人又都回到了原點。改革開放后,“工農兵作家”這個群體,悄然淡出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工人作家之中,上海的胡萬春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 (《每個人的中國》/圖)

“文革”前夜,山雨欲來風滿樓。似乎所有的人都不行了,只剩下工農兵作者。到了十年浩劫,大部人又都回到了原點。改革開放后,“工農兵作家”這個群體,悄然淡出了

“工農兵作家”的由來

“工農兵作家”這個名詞或者群體恍惚已經十分遙遠了。它的出現比“工農兵大學生”早,但幾乎同時消失。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的一場偉大變革,靜悄悄地淹沒了他們。

1958年的“大躍進”也是個“人人寫詩”的年代,或許就是工農兵作家的土壤;緊接著大饑荒,緊接著“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再緊接著關于文藝問題的“兩個批示”,指出大部分文藝工作者已經墮落到“修正主義邊緣”,再下去就是“裴多菲俱樂部”。

于是大批作家不敢寫了,不光是“國統區”來的不敢寫了,連“解放區”來的也不敢寫了。文學刊物和報紙副刊上沒有了以往熟悉的作家的名字。

我是1964年8月從大學畢業分配到《文藝報》的,趕上了作家協會的整風(“文革”來了后被斥為假整風)?!度嗣裎膶W》就在我們樓下,《詩刊》馬上要????!段乃噲蟆防碚摻M埋頭于“大批判”,我分到的作品組則主要是推薦“新人新作”。“新人”就是出身工農兵的年輕作者。

我和一些年輕編輯也疑惑過:郭小川、馮牧這些老作家不是部隊出身,上過戰場嗎?趙樹理不是地道的農民嗎?但他們已不是工農兵,他們“變修了”,他們“做官當老爺”——再后來,他們統統是“文藝黑線人物”了。連魏巍和李瑛都不能稱工農兵作家,而是“部隊作家”。從1964年起,趙樹理、歐陽山、康濯、張慶田等已經開始遭到批判,我親眼見到在作協的黨組擴大會議上,趙樹理一言不發,只是埋頭抽煙。

于是我們要尋找和扶植的“新人”,就是本人是工農兵出身,現在還握槍或在工廠農村從事體力勞動的,還能寫點文學作品(當然多是短的“速寫”或詩歌)的人。于是自然而然有了“工農兵作家”的提法。

我的遵命文章

我在1965年10月寫了篇遵命文章《中國工農兵業余作家》,由中國新聞社發布后在海外華文報紙發表。文章開宗明義就是:

一支年青的新的文學隊伍正在中國形成。他們的成員來自工人、農民和戰士,他們既會從事勞動、戰斗,又會從事創作。他們所走的道路,區別于過去任何歷史時代的文學家走過的道路。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現在仍生活在工廠、農村、連隊,作為一名普通的勞動者、普通的戰士……

我舉了一串例子。戰士出身的作家有任斌武,代表作《開頂風船的角色》;齊平的代表作《沉船礁》;林雨的代表作《刀尖》《五十大關》。工人出身的作家,有火車司機王慧芹,代表作《駿馬飛馳》;也是火車司機的陳繼光,代表作《目標》。農民出身的作家有王杏元,代表作《鐵筆御史》《綠竹村風云》;胡天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