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病毒獵殺腫瘤
一些病毒在經過特殊的改造后,能有效地感染、破壞人體內的腫瘤,但對健康組織沒有明顯損傷。目前已有十余種抗腫瘤病毒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它們可以作為單獨的療法,或者與現有的療法聯用。
責任編輯:朱力遠
對一些癌癥患者來說,經過改造的抗癌病毒如同“神藥”,而研究人員眼下的任務,是使之盡善盡美。
一些病毒在經過特殊的改造后,能有效地感染、破壞人體內的腫瘤,但對健康組織沒有明顯損傷。目前已有十余種抗腫瘤病毒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它們可以作為單獨的療法,或者與現有的療法聯用。
1904年,意大利的一位婦女遭遇了兩件威脅生命的事:先是被診斷出宮頸癌,后又被狗咬傷。醫生為她注射了狂犬疫苗,而她那“大得不可思議”的腫瘤緊跟著消失了。直到1912年,她體內都沒有再出現過腫瘤。
此后不久,其他幾個患有宮頸癌的意大利婦女也注射了這種疫苗——一種減毒的狂犬病毒。尼古拉·德帕斯(Nicola De Pace)在1910年寫了一篇報道,對疫苗的療效進行了這樣的描述:一些患者身上的腫瘤縮小了——這可能是因為病毒以某種方式殺滅了癌細胞。不過,這些患者最終都死于癌癥復發。
新的療法
患者終究未能幸免,但一個新的概念從此誕生——利用能殺死惡性癌細胞的病毒來治療癌癥,即現在所說的“溶瘤病毒療法”(oncolytic virotherapy)。研究人員已在實驗室的動物模型中獲得了一些成功,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臨床試驗中的病人,僅有部分能對藥物產生應答,治愈病例更是十分罕有,溶瘤病毒療法因此一直處在癌癥研究的次要位置。這種療法自身也面臨諸多困境:人們還不清楚溶瘤病毒的作用機制,也不知道怎樣使用病毒來治療腫瘤;科學家也缺少能改造出更有效的病毒株的工具,并且,醫生往往不愿用病原體去感染患者。醫生更青睞毒物(即化療藥物),而非微生物,這主要是因為化療藥物讓他們覺得“更安全”,也因為他們對化療藥物的理解得更透徹。
然而,今時已大不同于往日。自上世紀90年代起,研究人員對癌癥和病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獲得了操作基因的工具,進而逐漸揭示了病毒攻擊癌細胞的具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