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大學“新常態”
大學“新常態”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大學本身的因素,也有眾多大學之外的因素。要改變這樣的“新常態”,需要大學內外的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蔡軍劍
教學在“研究型大學”中究竟應具何種地位,仍然充滿歧見和誤會。
四川大學周鼎老師的一篇“自白”,網上說是“驚動全中國”,或引申稍過。但周老師確有大功績,就是提請大家關注一個已經存在較長時期的重要問題——大學,特別是所謂“研究型大學”之中,教學究竟應占據什么樣的位置?大學里研究重于教書,是一個從西方(特別是美國)傳入的現象,由來已久(二十多年前,我便親見美國某常春藤大學一位獲得全校學生評價最優的老師沒能拿到長俸,引起學生轟動。好在美國大學“人才流動”有常規可循,后來又有別的常春藤大學聘這位老師作了講座教授),且已全球化。套用現在的流行語匯,說是大學“新常態”,亦不為過。
此事由四川大學的老師來提出,也淵源有自。因為在國內的“研究型大學”之中,四川大學對教學的看重和鼓勵,其實是走在前列的。學校專門開設了為教學型優秀教師晉升職稱的“綠色通道&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