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式微,文物救場小城一怒為漢墓

盱眙縣對大云山漢墓寄予厚望,他們計劃建設的博物館是“為民辦實事”的重點工程。但是,如果博物館里沒有文物,游客來看什么?

責任編輯:鞠靖 實習生 阿梅 王歡

考古人員在大云山發掘出來的文物,如今寄托了盱眙人的希望。 (周海軍/圖)

編者按

特色和資源常被認為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特色也要創造特色,依靠“龍蝦經濟”聲名鵲起的江蘇省盱眙縣正是這樣的典型。對于這樣的地方,新近的重大考古發現意味著什么是顯而易見的。一方是負有發掘、整理、保護文物職責的文物保護部門,一方是視發展為第一要務的地方政府,此前人們看到的更多是保護與破壞的沖突,而這次,雙方沖突的焦點是“歸誰所有”。

南京博物院要把文物運走檢測、修復、整理,而盱眙縣則擔心文物一去不回,二者的矛盾直接導致了“警察抓保安”的鬧劇。

盱眙縣對大云山漢墓寄予厚望,他們計劃建設的博物館是“為民辦實事”的重點工程。但是,如果博物館里沒有文物,游客來看什么?

誰也不會想到,存放在盱眙縣博物館的大云山漢墓出土文物會讓南京博物院與盱眙縣大動干戈。

2014年11月底,15名南京博物院的保安,驅車143公里,前往蘇北縣城盱眙。他們的任務是將存放在該縣博物館庫房的一批漆器文物運回南京。

那批漆器,是盱眙縣城外30公里的大云山漢墓出土的眾多文物的一部分,約2000件。

這可能是這些保安們從來不曾碰到的場景:在博物館現場,數十名本地人將他們阻截包圍,不讓他們運走文物。事后盱眙官方堅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阻截者“都是附近的村民”。

縣里的特警很快趕到控制了局面,15名保安被帶走調查,扣留數十小時后放回了南京。“警察抓走了保安”的消息不脛而走。

這已經是南博和當地發生的第二次沖突。一切都是為了大云山的文物。

古墓出,是非起

在盱眙,距離縣城30公里的大云山,一直是盜墓賊的樂園。2009年,一伙盜墓賊在大云山山頂挖掘時,意外喪命4人,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與此同時,南京博物院在文物市場發現了一件金縷玉衣,金絲完整,玉片規則,是不可多得的“國寶”,考古人員考證發現這件金縷玉衣出自大云山。

2009年年底開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考古所)與盱眙縣政府合作,開始進行考古勘探與發掘。

在考古所副所長李則斌記憶里,雙方最初的協議中寫明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但盱眙大云山漢王陵文物保護管理所(簡稱大云山文管所)所長金山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則說,協議現在看來有很多瑕疵,“當時雙方沒有明確最終的文物分配”。當時誰也不知道是否能挖出文物、最終又能挖出多少文物,協議中自然也無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