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癌癥是最好的死亡?
“更可怕的死亡是那種依賴于現代醫學苦苦維持的生命,那種永不結束的慢慢的茍延殘喘。以希波克拉底的名義,醫生們創造了一種對人類來說最為精致優雅的折磨:存活?!逼胀ㄈ苏J可這樣的觀點是不奇怪的,奇怪的是,大名鼎鼎的《英國醫學雜志》前主編也接受了它。
責任編輯:朱力遠
印尼著名歌手Chrisye 因每天吸4包香煙而死于肺癌。
“更可怕的死亡是那種依賴于現代醫學苦苦維持的生命,那種永不結束的慢慢的茍延殘喘。以希波克拉底的名義,醫生們創造了一種對人類來說最為精致優雅的折磨:存活。”普通人認可這樣的觀點是不奇怪的,奇怪的是,大名鼎鼎的《英國醫學雜志》前主編也接受了它。
2014年的最后一天,一位醫生在《英國醫學雜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 BMJ)網站的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博文,題目叫做“死于癌癥是最好的死亡”。此文一出,立刻引發醫學界和大眾媒體的廣泛討論,各家大型英文媒體紛紛寫文章評論這個聽起來頗不尋常的觀點。
一篇短短的博文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是因為這位醫生不是普通人。他是《英國醫學雜志》的前主編,名叫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史密斯一共做了十幾年的主編,直到2004年才退下來。而《英國醫學雜志》是醫學專業雜志中的翹楚,知名度非常高。這樣一位醫界大佬,卻提出一個與人們常識相差甚遠的觀點,與普通人談癌色變的心態相比,的確有些驚世駭俗。
史密斯醫生何出此言?他是在故作驚人之語嗎?
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文章、他的理由是什么。
優雅地去死
文章的開頭,史密斯援引了著名電影制片人劉易斯·布努爾(Luis Bunuel)的話。1982年,在死去的前一年,布努爾寫道:
“有時候,我想,死亡也許是越快越好,就像我的朋友Max Aub猝死在牌桌上那樣(沒有痛苦)。但大多數時間,我寧愿慢慢死去。那種你知道去日無多的死亡,可以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安排自己最后的時光,讓我有時間跟我的親人告別。”
“我不懼怕死亡。我害怕的是孤獨地死在旅館的房間里。我必須要知道是誰的手為我合上雙眼。”
“更可怕的死亡是那種依賴于現代醫學苦苦維持的生命,那種永不結束的慢慢的茍延殘喘。以希波克拉底的名義,醫生們創造了一種對于人類來說最為精致優雅的折磨:存活。”
布努爾于1983年死于胰腺癌。在生命的最后一個星期里,他在家里與家人探討神學問題。
他的老朋友,金·卡瑞爾(Jean-Claude Carrière)在他去世后寫道:“劉易斯像個西班牙人一樣等待他的死亡,等了很長一段時間。當他死去時,他做好了一切的準備。他與死亡的關系就像跟女人的關系一樣:他感受到愛,恨,溫柔,若即若離,他不想錯過與死亡的最后一面,為此期待了很久而最終得以相遇。”
寫得多么有詩意。
布努爾優雅從容的死亡使得史密斯醫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你準備好了嗎?我做好準備了嗎?”
“我之前多次討論過,死亡分四種:突然的死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