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幻,站在明日邊緣
一些軍事科幻大片中的未來武器,與其說是未來軍事科技創新的造夢空間,還不如說是一場對國際裝備研發方向和軍事理念的代言。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實習生 李思文
軍事科幻大片的武器其實離我們現實并不遙遠。
軍事科幻題材的文學、影視作品背后,有不容忽視的現實科學基礎和根基。
一些軍事科幻大片中的未來武器,與其說是未來軍事科技創新的造夢空間,還不如說是一場對國際裝備研發方向和軍事理念的代言。
“你覺得你的世界安全嗎?醒醒吧,別被舒適的謊言欺騙了。”
備受矚目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雖然要在2015年12月18日才在美國上映,但預告片早已和觀眾見面,片中響起星戰經典配樂,暗黑的原力卷土重來,一場邪惡帝國與共和國的光劍大戰呼之欲出……
耐人尋味的是,此時,一些出現在1977年《星球大戰:新希望》中的科幻角色,如今已成現實。比如只能發出“嗶嗶”聲的機械維修小能手r2-d2,美國宇航局開發出一款負責在微重力下執行設備組裝、衛星維修任務的機器人,和r2-d2非常相似。
事實上,除了絕妙的視聽感受和緊張跌宕的劇情,觀眾對軍事科幻電影愛不釋手的另一個原因,正是影片中不時出現的奇思妙想和鬼馬行空的未來武器。
從早期星戰中的激光劍、007的鋼筆槍,到《黑衣人》的記憶消除器、鋼鐵俠的動力金屬戰甲,再到《環太平洋》的打怪獸“神器”機甲戰士、《美國隊長2》的空天母艦……科幻元素的注入,讓這些琳瑯滿目的酷炫兵器看起來勢不可擋、所向披靡,讓觀眾腦洞大開。
軍事科幻為什么這么火?
“科幻和科學之間是雙向交易”
一直以來,人類對科幻和科學、現實之間的互動多有研究探討。“科幻和科學之間是雙向交易。”霍金曾這樣說。
歷史上,科幻作品開啟科學發現之路的例子并不鮮見。法國的凡爾納、英國的威爾斯、美國的阿西莫夫……從一百多年前甚至更早期的科幻小說家留下的作品中,我們驚奇地發現,某些預言和今天的現實驚人地相似。
“杜拉庫圖斯喝了一些可以讓他昏睡的藥,在到達月亮和地球引力的平衡點之后,就慢慢地滑向月亮。”科幻作家開普勒在他于17世紀初撰寫的小說《夢》中這樣描繪到,由此可見,當時開普勒就明白了月亮和地球會產生引力,他可算是最早期的萬有引力預言家。
而最成功的預言家,要數凡爾納。他在《海底兩萬里》中預言:世界將出現一種依靠海洋動力的水下工具,1869年,潛水艇果真問世。還有他的《環繞月球》,人類在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就實現了。
“上述是具有前瞻性的一類科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