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應不應該是“查理”?
“法國是(歐洲)言論自由的先驅”,卻沒有人意識到“言論自由”這一問題已經跨越了不同文化圈的界限,由此可能產生悲劇性的碰撞。
責任編輯:曹辛 助理編輯 劉雨樺
“法國是(歐洲)言論自由的先驅”,卻沒有人意識到“言論自由”這一問題已經跨越了不同文化圈的界限,由此可能產生悲劇性的碰撞。
由于2015年1月8日法國巴黎《查理周刊》血案以及隨之而來的警方追捕和人質事件,1月11日,四十余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在巴黎共同參加了聲援《查理周刊》、反對恐怖主義暴行的集會,全法國有數百萬人參加了這個集會。而在此前一天,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專欄文章,標題是《我不是查理》。這篇文章認為,《查理周刊》“用幽默的方式刻意冒犯他人”。
對于《查理周刊》的批評已經不是第一次;而且它的前身就是一份名叫Hara-kiri的諷刺月刊,因為將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