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人的國際“公關”
長期在全世界的鏡頭下生活,已經使得當地巴勒斯坦人相當了解如何在各個國際組織和媒體面前表達自己的訴求,大搞國際公關。
責任編輯:曹辛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巴勒斯坦抗議者試圖通過以軍防線的時候,有意讓旁邊一名國際觀察員拍攝。
長期在全世界的鏡頭下生活,已經使得當地巴勒斯坦人相當了解如何在各個國際組織和媒體面前表達自己的訴求,大搞國際公關。
游行的規模很小,只有十來個巴勒斯坦人的游行隊伍高喊著抗議口號。一分鐘以后,游行隊伍迎面撞上一小隊以色列士兵組成的防線,雙方激烈扭打了幾分鐘。游行隊伍沒有沖破防線,身體沖撞變成了激烈的謾罵。雖然雙方可以用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溝通,但游行者仍舊用熟練的英語高聲質問以色列士兵:“為什么占領我們的土地?”并大罵他們是“納粹”。四周,至少有十部以上的照相機和攝像機在同時拍攝,所有細節都記錄在案——拍攝者來自各方:不同國家的記者、人權記錄者、國際組織監督員、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雙方的觀察員……
這是南方周末記者上月在約旦河西岸希伯倫附近的村莊里親眼目睹的一場巴勒斯坦人的游行。
長期在全世界的鏡頭下生活,已經使得當地巴勒斯坦人相當了解如何利用各個國際組織和媒體表達自己的訴求,大搞國際公關。
充分利用國際關注
在南方周末記者目擊的這場希伯倫的沖突中,沒有一個拍攝者試圖對沖突進行干預或者勸阻,記者和國際觀察員們的立場完全中立,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態度”。一個叫做“希伯倫臨時國際觀察”(簡寫為TIPH)組織的媒體負責人瑪麗·安奈爾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