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華的司法遺產
強調法官與律師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否則會給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傷害。
責任編輯:蘇永通 實習生 唐琴
鄒碧華介紹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情況,他把各種現代管理方式引進到了法院中。
強調法官與律師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否則會給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傷害。
推行信息化管理、人員分類改革,為法官配獨立辦公室。
司改方案經過復雜精細的計算,不讓優秀法官被一刀切。
“文革”后法院系統恢復重建四十余年來,47歲的鄒碧華,可能是第一個得到社會各界大規模自發悼念的中國法官。
這位分管司改工作的上海高院副院長,2014年12月10日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上海是首個公布司改方案的試點,鄒碧華是重要的操盤手。而鮮為人知的是,他早已將自己的法治理想化為具體的改革行動。
用鄒碧華一些同學和同事的話說,他用對法治的熱忱和扎實的法律素養,證明了在這樣一個社會多元、政府(包括法院)公信力有待提高的時代,一名追求卓越、敢于擔當的法官,仍然可以得到眾人尊敬。
法治信徒
1988年從北京大學經濟法系畢業后,鄒碧華進入了上海市高級法院,此后一直在上海法院系統工作。1993年到1999年,他到北京大學脫產攻讀了國際經濟法學的碩士和博士。
他的師兄李慶回憶,鄒碧華在北大讀博期間,曾到他所在的律所有過為期不短的實習。“我跟他說,別做法官了,來做律師吧。但他還是很執著。我能感覺到,他是找到自己的天職了,來律所只是為了學習從律師的角度思考這個司法體制。他是真的熱愛法官這個職業,這也是為什么在這個撕裂的時代,很多法律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共鳴。”
2000-2001年間,鄒碧華又到美國聯邦司法中心公派訪學。
無論同事、同學還是在高校兼職時帶的學生,都曾多次聽到鄒碧華講當年在美國的見聞。他的一位同學說,2001年回國后的一年,鄒碧華經常沉浸在一種強烈的刺激中,不斷感嘆“這才是真正的法官”。
他博士生導師賈俊玲也回憶,博士畢業后到上海高級法院工作的第一年,鄒碧華就發現了法院系統的很多問題,在一次回北京看望她的時候,說法院必須改革,并稱要寫一份上萬字的報告。
這件事的后續已經不得而知。但很明顯,2008年到2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