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熔爐》:一部改變國家法律的電影
《熔爐》在拍攝之時或許未曾想到有朝一日能夠為受害孩子們翻案,更不敢想象能夠推動韓國《熔爐法》的立法成功??蓵r至今日,影片卻因影迷們的口耳相傳不僅成為韓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一面重要旗幟,同時更提醒了我們,影像自身所肩負的社會使命是多么的神圣而重大。
《熔爐》
2011年,一部小成本制作引發了來自韓國全體國民的爭相熱議。有趣的是,該片在并未受到代表韓國電影最高榮譽的青龍獎與大鐘獎足夠重視的狀況下,卻成為了韓國歷史上第一部改變本國法律制度的影片。這部動員了包括前任總統李明博在內的近十分之一韓國民眾觀看的電影,所引發的話題討論之強烈,甚至于早已蓋過了影片本身,繼而上升為年度現象級的社會事件。那么,當我們既能夠結合現實,同時又回歸到影片本身,從影像的角度來重新看待《熔爐》時,或許才能更好地發掘出影像本身無窮的魅力以及影像所肩負的社會使命。
影片改編自韓國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說,而小說則取材于發生在光州聾啞學校的真實事件,也正是由于小說出版后所引發的巨大轟動,吸引了當時正在服兵役的孔侑,最終經過多方努力,方才有了如今的電影版本。而由于是改編自真實發生的故事,在劇情方面也必然有著相應嚴格的限制與流程,導演想要在此方面自由發揮的空間并不大。所幸,黃東赫在嚴格遵循故事真實性的基礎上,最終既保證了影片出色的完成度,也賦予了該片異常鮮明的影像風格,著實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