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術還是小修補養老金再逢關鍵路口

現行養老金制度在中國已運行17年,但它既難以克服空賬、缺口、碎片化、低效等痼疾,也無法抵御迫在眉睫的老齡化社會養老壓力。并軌之后還有更硬的骨頭要啃,比如延遲退休、提高統籌層次等。最根本的問題是,整個養老金制度要朝何處去,尚未達成一致。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歐陽柳依 顧開貴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東方IC/圖)

編者按

這場充滿各種名詞的廟堂大爭論,關乎我們每個人的養老。

穿破重重阻力,養老金制度改革終于實現了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并軌,這在相當程度上呼應了社會有關公平性的爭議,但整個養老金制度未來要向何處去,主事者尚未達成一致。

1997年,中國首創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在現實中落地,歷史欠賬卻造成個人賬戶空賬越來越龐大,東北三省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失敗讓這一改革路徑重重受挫。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經濟增速的放緩,讓巨額欠賬越來越積重難返。改革迫在眉睫。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國務院委托國內外七個課題組參與設計養老金改革頂層方案。近期,財政部部長樓繼偉釋放了對“全賬戶NDC”方案青睞的信息,這意味著一場大手術,而人社部則堅持小改。

當年的路徑選擇究竟是錯失了改革黃金窗口,還是避免了一場大災難?現在究竟應該做大手術還是小修補?與過去20年來數次關鍵時刻一樣,養老金改革又到了事關成敗的十字路口。

動議多年的養老金并軌懸石落地。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要跟城鎮職工一樣繳納養老保險。

至此,困難重重的中國養老金制度改革完成了它相對最容易的一個環節。

但并軌之后還有更硬的骨頭要啃,比如延遲退休、提高統籌層次等。最根本的問題是,整個養老金制度要朝何處去,尚未達成一致。

現行養老金制度在中國已運行17年,但它既難以克服空賬、缺口、碎片化、低效等痼疾,也無法抵御迫在眉睫的老齡化社會養老壓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國務院委托國內外七個課題組參與設計養老金改革頂層方案。但截至目前,養老金制度究竟是要做大個人賬戶還是做小個人賬戶;是回歸現收現付制還是引進個人名義賬戶制;對統賬結合制度是大調還是微調,共識并未形成。

同歷史上的關鍵時點一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養老金改革又到了事關成敗的十字路口,但愿這一次博弈的結果是一個能經受歷史檢驗的明智選擇。

名詞解釋:

DB:現收現付制。由德國在120年前創立,即政府向企業和職工征繳養老保險金,用于支付當期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它是待遇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繳費時已確定未來自己的養老金水平。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弱點是應對老齡化時缺乏彈性。

DC:個人賬戶制,又稱基金積累制。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銀行的一些專家設計,并于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國家付諸實踐。國家給每個參保人建立個人賬戶,實賬積累自己的養老金,退休后多繳多得。同時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到資本市場上投資增值。它是繳費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的養老金水平取決于自己的繳費積累和投資損益。好處是更顯公平、更具激勵性、資金效率更高,弊端是運行成本高、共濟性差、資金投資有風險。

NDC:個人名義賬戶制。介乎上述兩者之間,在融資方式上它是現收現付制,在計發方法上,它又是繳費確定型。NDC的個人賬戶中沒有實際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結合工資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等因素,作為將來養老金的計發標準,同時不可繼承。是1998年誕生的一種歷史最短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歐亞7國實行。

先并軌再說

“老人”老辦法,“中人”個人賬戶是否做實以及做實到什么程度,先并軌,再討論。

養老金并軌自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規定事業單位依法參加社保時風生水起,7個多月后,另一只鞋子終于落下。

一位接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人士向南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