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進入蜜月期以前的情報交流 “中美最終在戰略上有所收獲”
那是一項令人興奮的任務。去中國之前,首先需要確保自己拿到最新最全面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中情局,包括衛星照片、通話監聽截取、與中方的交流記錄,還有第三方國家,比如歐洲一些國家可以提供他們認為可能對中國構成威脅的活動。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實習生 李思文
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麥克法蘭。
編者按: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麥克法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在處理比較棘手的問題時,實用主義成為美國重要的傳統。同時你會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四十年前的中美合作,貌似與現在的美越合作有頗多相似之處。且看,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麥克法蘭解密——
那是一項令人興奮的任務。去中國之前,首先需要確保自己拿到最新最全面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中情局,包括衛星照片、通話監聽截取、與中方的交流記錄,還有第三方國家,比如歐洲一些國家可以提供他們認為可能對中國構成威脅的活動。
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麥克法蘭最近一次來到中國是在2014年6月,他協辦了一個能源研討會,有兩百多名中歐專家參加。距離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已經整整40年。
1974年11月,在海參崴參加完美蘇兩國首腦高峰會議后,麥克法蘭跟隨基辛格來到中國。麥克法蘭獨自一人在人民大會堂的一個小間里,給解放軍高級將領講解蘇聯軍隊移動和部署的情報,長達三天。
麥克法蘭比誰都清楚這種秘密行動的風險。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年中美建交前的情報交流,風險極大,因為“與一個尚未建立友好關系的國家分享這個級別的信息,很可能需要走到接近違法的地步”。
1985年,以他命名、由他喬裝打扮親手實施的“麥克法蘭計劃”——美國秘密向伊朗運送武器被揭露,里根政府遭遇了最嚴重的危機。1987年,麥克法蘭服用了十幾顆鎮定劑,差點搭上性命。
剛剛踏入國家安全領域時,麥克法蘭的偶像是基辛格,“想成為他那樣的國家安全顧問”。到了“伊朗門”時,他已經夢想成真。
麥克法蘭曾經將自己對伊朗的“開門”,比作基辛格對中國的“開門”。
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時伊朗的情況還不像中美對話那樣,可以到公開的地步,美國的得益也不明顯,不足以說服美國民眾,但“我不會為此感到遺憾”。
“中國軍方跟我對接的, 每次都不是同一個人”
南方周末:你怎樣開始負責情報交流的工作?之前有過這方面的工作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