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盲:令人尷尬的疾病
對于人類這樣一種高度社會性的動物,面孔識別簡直太重要了。但是有些人卻不擅此道,還有的人是天生的臉盲患者。他們的冷漠并不是有意為之的結果??茖W家正試圖從多個角度揭示這一令人尷尬的疾病。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14年12月24日,上海,一場名為“粉墨登場——魅力無窮的傳統戲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活動在華東理工大學校園舉行。圖為正在看京劇臉譜及介紹的大學生。
對于人類這樣一種高度社會性的動物,面孔識別簡直太重要了。但是有些人卻不擅此道,還有的人是天生的臉盲患者。他們的冷漠并不是有意為之的結果??茖W家正試圖從多個角度揭示這一令人尷尬的疾病。
38年前,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探測器“維京1號”飛到了火星的上空,它對著一個名叫基多尼亞的地區拍攝了一系列照片。這本來是為了給后面的“維京2號”選擇合適的著陸地點??墒?,天文學家們在收到的照片上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圖像。在某一張照片上,火星表面矗立著一個“人臉雕像”,眼睛、鼻子和嘴都清晰可辨,眼神似乎還在死死地盯著正在拍照的“維京1號”。
這張照片一經公開就引起了轟動。人們開始猜測那是不是外星文明留下的杰作。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也就是2001年,美國宇航局的另一架探測器“火星全球勘探者號”再次造訪該地。那個時候互聯網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大量的網民焦急地等待美國宇航局公布更加細致的照片。然而,新拍攝的照片徹底否定了各種瘋狂的猜想。那個“火星人臉”只是地形和光影造成的錯覺,“臉”是不存在的。
這個真實的故事顯示了人類對面孔的敏感程度。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哪怕是一座房子上有幾個位置恰到好處的窗戶,橙子上特別的皺紋,或者是裝了“眼睫毛”的汽車前燈,都可以讓人聯想到人臉。
在實驗室里,科學家發現,即便是最弱的線索,都可以激活人腦用于識別面孔的區域。在幾年前發表的一項研究里,科學家讓受試者玩了一個匿名捐款的游戲,這些受試者在捐款之前會看到一個由三個黑點組成的圖案。有趣的地方在于,一部分受試者看到的圖案是上面兩個黑點、下面一個黑點,也就是分別位于眼睛和鼻子的位置;另一部分受試者看到的是“正常”的三角排列——上面一個黑點、下面兩個黑點。
結果,看到前一個圖案的人在進行捐贈行為時比看到后一個圖案的人要大方許多。盡管,每一個人在決定他的捐贈數額時都是完全匿名的,但“被人盯著看”的感覺讓前一部分受試者捐出了更多。
也許這些捐贈者沒有明確察覺人臉,但他們大腦中的一個區域——梭狀回——在他們看到三個黑點時變得活躍起來。梭狀回中的面部識別區正是被認為與面孔識別有很強關聯的腦區。
識別面孔對于人類這樣一種高度社會性的動物來說簡直太重要了。在兩個半月大的時候,嬰兒就已經會對笑臉報以微笑。這是嬰兒與母親進行互動的一種方式,也是其社會化的開端。面孔,或許是一個人出生之后最早賦予視覺意義并加以重視的物體。
一個“高冷”的人
中山大學的心理學研究生張華(化名)在周圍的同學看來是一個&l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