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樣的統計法 謎一樣的就業率
就業率排行榜發布后,許多學生紛紛表示,高就業率與他們的“體感”就業難度存在明顯差距。學生、家長,把就業率作為擇校的重要依據;公眾以就業率來評價學校高低;官方對就業率連續2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唐琴 劉子璇
學生、家長,把就業率作為擇校的重要依據;公眾以就業率來評價學校高低;官方對就業率連續2年低于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就業率不能反映就業質量,也不能反映就業流向;對變化較大的行業和職業,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未來就業市場變化。
2015年1月12日,人民網依據75所部屬高校2014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整理公布了一份“本科生就業率排行榜”。
這份榜單中,74所高校的就業率高于90%,50所高于95%。正當“2015年是又一個就業最難季”的聲音剛起,如此漂亮的就業率成績單已經傳開。
“就業率”這一指標,多年來發揮著試金石的功能:學生、家長捧著它,作為擇校的重要依據;公眾捧著它,評議、對比,給學校分出高低;官方也捧著它,對于跌破“紅線”的高校專業,一票否決。
然而,“就業率”真的是試金石嗎?
不失業,即就業
實際上,“就業率”并非公眾普遍認為的“找到工作的比例”。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得知,按照當前國內的就業率統計標準,就業率的準確表達應是“非失業率”,即學生在畢業后有確定去向。
不失業,即就業,升學、創業、參軍,都可以把“確定去向”算入“就業”人數中。此次75所部屬高校發布的就業質量報告,都將升學、參軍人數納入了就業人數之中。北京郵電大學在此次就業率榜單中排名第二,而在其“就業人數”中,升學人數占比60%。
教育部回復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函時稱,在計算就業率時,教育部統一規定的畢業生就業形式,包含簽訂就業協議就業、簽訂勞動合同就業、靈活就業、定向委培、升學、出國(境)和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其中,靈活就業包括自主創業和藝術類自由職業。這些類目的人數相加,除以畢業生總人數,即得到就業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即使教育部統一規定了就業形式標準和計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