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綠】中華鱘可能消亡,葛洲壩難辭其咎
長江中的瀕危水生生物,首先是白鱘,接著是白鰭豚,跟著是中華鱘,一個接一個,漸行漸遠,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深處?,F在江豚也在步它們的后塵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梁月靜 鐘煜豪
“第二個靴子”終于落地了。繼2013年之后,2014年的聯合監測活動再次沒能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任何證據。
這是我國水生生物研究的多家權威科研單位聯合的行動。雖然我知道這只是早晚的事,但消息還是令人悵然。2011年和2014年在長江口水域,我兩度推下閘把,參與放流了兩條中華鱘成體。其中一條還是體長1.75米、重五十多公斤的“80后小帥哥”。對于這些體態秀麗的水中精靈,我懷有特別的感情。
鱘魚最早出現于白堊紀,曾和恐龍共同生活了幾千萬年。直到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華鱘還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捕撈魚種。有證據表明,曾經在數條大江中都有其天然繁殖場。只是到了晚近,才只剩下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