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六個月 ——評 《巴黎1919》
瑪格麗特·麥克米蘭教授所著《巴黎1919》是分析巴黎和會的經典。該書的副標題是:改變世界的6個月。作者開篇明義,寥寥數語,便揭示了一戰后天下大亂的局勢:“戰后這些愿望又重新抬頭,甚至更加強烈,因為1919年的世界更加動蕩不安,會有巨變的夢想,也會有秩序崩潰的噩夢?!?/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巴黎和會上的四巨頭:威爾遜、克里孟梭、勞合·喬治、奧蘭多(從右至左)
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為重要。一戰之后,沙俄、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等四個帝國解體,而二戰之后,只有一個大英帝國解體,而且是緩慢解體。一戰之后,隨著四個帝國的解體,全球出現了許多真空地帶。戰勝國在巴黎開了一次分贓和分家大會,但美其名曰為巴黎和會。
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教授所著《巴黎1919》(Paris 1919)是分析巴黎和會的經典。該書的副標題是:改變世界的6個月。作者開篇明義,寥寥數語,便揭示了一戰后天下大亂的局勢:“一戰前歐洲人心浮動,暗潮洶涌,各種訴求沒有得到滿足:社會主義分子期盼世界更美好,勞工期盼工作條件改善,民族主義分子期盼有自己的家園。戰后這些愿望又重新抬頭,甚至更加強烈,因為1919年的世界更加動蕩不安,會有巨變的夢想,也會有秩序崩潰的噩夢。”
巴黎和會上列強各懷鬼胎。英國的重點是確保通往其海外殖民地印度的戰略要道,同時在中東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法國的首要目標是遏制德國,并從德國得到更多的賠款。一戰的許多主戰場在法國,戰后法國很多地方一片瘡痍。法國對德國有心理恐懼:拿破侖之后,法國對德國屢戰屢敗,而且一戰后法國人口只有4000萬,而德國人口卻有7500萬,比法國人口多出了三分之二還要多,在兵源上占了很大優勢。而美國則是醉心于創立國聯,美國總統威爾遜要建不世之功,名垂千古。
“對準中國心臟的匕首”
俄羅斯、南斯拉夫、巴勒斯坦、波蘭,都是今天國際上的危機多發地帶,也是巴黎和會所討論的重點內容,在《巴黎1919》中各有專門一章。中國山東青島的歸屬,也是巴黎和會爭執的議題,《巴黎1919》有專門兩章介紹,分別是“對準中國心臟的匕首”和“日本和種族平等”。
1917年,中國政府參戰,對協約國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到1918年,中國已有10萬勞工在歐洲幫助協約國,其中很多人死于炮火和疾病。德國在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