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茶話】應該研究生態破壞史
為了更有效地阻遏人類對生態的破壞,應該研究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史。在中國,人類對生態的破壞雖然早就開始了,但那種短時間內對生態的毀滅性的破壞,卻自晚清始。
責任編輯:劉小磊
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意味著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飛躍式提升。此前,人類主要用雙手雙腳與自然界較量,現在,則用鋼鐵對付自然界了。當人類加諸自然的不再是肉體而是機器時,自然界自然就招架乏力了。最近幾百年,人類對自然界的摧殘,已經使得人類自身的生存陷入了危機。
但是,如果認為人類對自然界的殘害自鋼鐵時代、機器時代始,卻又是一種誤解。實際上,人類對生態的破壞,老早老早就開始了。
余秋雨的名作《文化苦旅》中有一篇《沙原隱泉》,寫的是在敦煌沙漠中“苦旅”時的感受。余先生在沙漠中行走,“腳印已像一條長不可及的綢帶,平靜而飄逸地劃下了一條波動的曲線,曲線的一端,緊系腳下”。余先生很感動:“完全是大手筆,不禁欽佩起自己來了”——其實,這應該算“大腳筆”。
余先生的“大腳筆”終于到達沙山頂部,驚嘆“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于是,余先生對這美景做了描繪,字里行間,帶著感情。對沙漠美景的描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