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茶席中的亮點——收藏級銀壺

(丁慧 張浩然/圖)

銀器自古便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歷代均以“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銀壺向來是宮廷皇家把玩之物,存世量少,銀壺收藏在國內尚屬小眾,但憑其精良的工藝和東方文化一脈相承的歷史底蘊,近年來備受藏家關注。

(丁慧 張浩然/圖)

隨著國內茶文化的興起,日本茶道產生的影響很大,日本茶道具中的鐵壺、銀壺、金壺慢慢流入中國,數量很大,且比一般茶文化愛好者想象的還要多。尤其在北京、上海有很多的專業藏家收藏日本金銀壺,同時當地古玩市場也開有很多專門的日本壺具店,并且不是一兩家而已,所以日本銀壺已經不算是小眾收藏了,而是擁有數量眾多的用戶群。但中國人收藏日本銀壺,不單單僅限于收藏,大部分是供使用的。”

而來自臺灣的收藏家王秀銘,早在1997年開始與銀壺結緣。

近年來,在國內拍賣市場上,銀壺也逐漸火熱起來。在2011年的嘉德四季第28期拍賣會上,來自日本的86件金、銀壺總成交近850萬元。其中日本明治時期所造的“黑川榮勝造蓬萊金釜”經過激烈競爭,最終以166.75萬元折桂。無獨有偶,繼2011年秋拍推出“可以清心——日本茶道具專場”后,經過更為細致的甄選,北京匡時在2012年春拍再次推出以金銀壺領銜的日本茶道具專場,最后總成交價達1686.2萬元,“工藤延年造饕餮紋龍紋玉蓋銀壺”以184萬元奪得專場冠軍。

銀本身是貴金屬,做成銀壺之后價格就更不那么親民了,除了一些老銀壺、手工銀壺本身就是藝術品具有收藏價值因素外,銀壺煮水、泡茶的確有著不可小覷的增色效果,具備紫砂壺、瓷蓋碗難以彌補的優勢。因為書寫《城市里的清涼地》一書,我和臺灣銀壺收藏家、中華國際宗教藝術學會理事長王秀銘老師結緣,他經常來往于臺灣與大陸,我便時常邀請他做兩岸銀壺下午茶交流,在他的分享下,我們進一步深切感受銀壺真實的美好。

與銀壺收藏的結緣

王秀銘最初接觸到銀壺的時候,是通過普洱茶。那時他正專注于研究普洱茶,便嘗試用不同的器皿沖茶,然后感受茶湯的變化,即刻被銀壺所泡出的普洱之潤澤甘甜所感動,那一刻的味道讓他銘記。這便是他第一次和銀壺的結緣,所以收藏了一把日本明治時期的老銀壺(蘋果型急須),一邊研究普洱茶也一邊開始了個人的銀壺收藏之旅。這和銀壺一結緣,便是近17年之久。

在王秀銘的銀壺收藏系列中,以日本制作的居多,他每年都會安排時間到日本度假,特別喜歡到京都這個古城行走,因愛茶,便對茶器皿特別喜愛。“幾乎我每次去日本都愛去古董店尋寶,后來漸漸演化為專門去尋覓銀壺,一年甚至去多次。”

隨著自己和銀壺的淵源漸深,王秀銘也開始接觸到最頂端的制壺人。有次他在日本東京的一次茶博會看見日本國寶級大師“大淵武則”的作品展覽,被它的創作吸引。王秀銘從大師的銀壺作品中既看到有傳統工法又發掘出現代創作的概念,所以親自去拜訪大師并更深層了解他的創作理念和制作工法,從此成為他忠實的收藏者。王秀銘說:“大師今年已83歲,經典作品有限,收藏既可欣賞,保值更可增值,一舉數得。”遇到知音,他也常常把大師的銀壺分享給大家欣賞。

當然,在收藏的路上也有失誤交學費的時候,他的經驗之談是絕不能貪小便宜。一分錢一分貨,“貴的不一定是好的,但是好的一定是貴的”是他收藏多年的一個心得,漸漸地他會覺得“名家壺”更值得收藏,這些名家視名譽比生命還重要,所以后期他還是偏好收藏名家制作的作品。

銀壺泡茶的好

水為茶之父,器為茶之母,一杯好喝的茶要具備很多因素,茶好、水好、器好、水溫到位、出湯時間準確、環境雅致,泡茶與喝茶的人氣場對,等等缺一不可。在這么多因素作用下,泡茶器皿的確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王秀銘曾經用不同的器皿泡同樣一款茶給我,同樣的水質,相比較于蓋碗,我覺得銀壺泡出的茶湯更柔和、甜美,即便盲品,我也能嘗出這其中的差別,為什么?

明朝許次紓的《茶疏》中這樣寫到: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故首銀次錫。銀壺除了色澤高貴、傳導快速、改善水質外,最重要的是它還會釋放銀離子。在煮水用具中,以煮水用的純銀制壺最為珍貴。

“銀壺是由純銀所制,由銀壺盛放過的水會釋放微量的銀離子,一升水中只要有五百億份之一的銀離子,就足以使細菌無法生存。用銀壺盛放過的飲水,可以保持幾個月不腐敗。” 王秀銘說,“銀離子殺菌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殺菌技術。國際上超過半數的航空公司已經使用銀裝濾水器。銀對目前所知的幾乎所有細菌和胞外病毒的存在都能產生抑制作用,對人體無害,而且永遠不會產生任何的抗藥性。”正因為銀壺中的水所釋放出來的銀離子具有的殺菌消毒作用,殺死了茶葉在存放過程中或多或少產生的一定量的細菌,消除了茶葉的異味,改善了茶葉的品質,從而使銀壺沖泡出來的茶獲得更好的口感。所以說用銀壺沖泡出來的茶更好喝,也并不是憑空造作。

王秀銘接著分享道,“銀壺同時具備改變水質的效果,北京的水資源不是那么的優質,銀壺煮水可軟化水質,飲水時明顯感覺甘甜。”所以使用銀壺泡茶,茶湯會變得更好喝;澀減韻長,和順溫潤,對茶葉的韻味香醇表現更充分。而銀壺又不會改變茶本身的味道,它適合沖泡各種類茶,包括普洱、烏龍、鐵觀音、金駿眉、龍井、安化黑茶等。相比于紫砂壺最好一壺泡一茶的情況下,銀壺因為不吸味,幾乎不存在可以交叉泡茶的需求。銀壺煮水泡茶可使水質柔薄爽滑猶如絲絹,口感喉韻更為細膩、柔軟、甘甜、滑順、圓潤、飽滿,不僅揚香性茶之氣,亦可醒普洱茶抑或鐵觀音之味覺,這是其他器皿難以媲美的。

選一把好銀壺收藏

市場上目前魚龍混雜,一些含銀量不足的銀壺以較低的價格吸引著用戶的眼球,所以如何挑選一把得當的銀壺,就需要擦亮眼睛,同時學習好專業知識。

王秀銘的銀壺藏量達到200把,豐富的數量讓他有著極高的鑒賞力,在幾次茶會中,他都強調大家注意幾點:1、同樣是純銀的壺,含銀量99.90%和99.96%差別就非常大,那微小的小數點后的含銀量幾乎首先決定了這把壺的品質,從色澤上便可分別出,亮澤度后者會精美許多;2、手工銀壺比機器鑄造的要好,手工會更講究質感,同時更具備收藏價值。“精品銀壺大多都是純手工打造,二戰前的銀壺工藝水平達到了巔峰,一位名家打造一只高水準的銀壺,需要二三個月或更長。”;3、器型要好,除了外形美感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適合泡茶,要體現在壺嘴出湯流暢、把柄順滑等,壺形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泡茶時的動態美觀,方便實用的壺用來得心應手,更增添了一份泡茶技藝的美感。

當然,其實每一把壺都是珍品,每把壺都有個性,重要的是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壺,現在的銀壺也分老壺和新壺,分收藏級和使用級,看自己的需求去選壺是首要出發點。

早在數千年前,人們就意識到銀的珍貴,不僅是因為它罕見難得,也因其柔和明亮的色澤,尤其能令人覺得神圣和潔凈。于是銀被賦予了尊貴和美學的雙重價值。它不僅是傳統的流通貨幣,同時也是各種藝術形式的載體。在古代,銀壺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當積累了數千年的各類銀器鑄造及裝飾技法得以匯聚,銀器已然開始展現出耀眼的光華。

在專業術語上,我們把大的用來煮水的銀壺叫“湯沸”,小的用來泡茶的叫“急須”,目前市面上精美的銀壺更多的是來自于日本和韓國,他們在工藝上的確考究。在王秀銘眾多的收藏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日本銀壺,有些還是日本國寶級大師的作品,有的上面有梅蘭竹菊、有鯉魚躍龍門、有孔雀開屏,也有山水畫和薔薇花。其中一把大槌目的銀壺,中間有很多凹槽,王秀銘說這每一個凹槽都是做銀壺的工匠設計好的,然后用每一個不同造型的木槌一把敲下去成型,才有我們眼前的這把壺。

好壺還要用心打理

純銀非常嬌貴,買回來的壺平時一定要注意打理,以免外表氧化和表面劃傷。養壺是茶事過程中的雅趣之舉,其目的雖在于“壺”,但真正的主角仍是“人”。“養壺”之所以曰“養”,而不稱“灌壺”、“喂壺”、“澆壺”,正是因其“怡情養性”的特質。紫砂壺貴在養,銀壺亦然。茶之道旨在怡情養性,所以養壺的方式亦應符合此一精神,循序漸進,戒驕戒躁,如此養成的壺才可溫潤可親。由于銀壺的特性,許多新手都不知如何養。其實銀壺想要養得好,說簡單不簡單,但說難又并沒有那么難。

如果當時新買的銀壺,王秀銘建議使用前就可以先用冷水清洗,然后用熱水進行沖洗,再放些一般的茶葉沖泡一兩次,這樣即可消除新壺可能有的異味以及清楚殘留的雜質。如果是使用了一段時間了,銀壺長時間使用后會發黑,這正是純度高的表現,不影響正常使用,需要用專門的拭銀布來擦理,保持潔凈。“其實如果我們每天把使用過的銀壺外表都擦干,銀壺外面是不容易氧化的。”另外,在泡養過程中,切不要太心急,千萬不要用有細金剛砂顆粒的拋光布之類的材料擦,這樣很容易傷及表面,留下劃痕,從而破壞銀壺質感。如若是長期不使用的話,就在擦拭后,用軟布或者紙包裹并放在陰涼處保存。

一把好的銀壺不僅可供觀賞收藏,亦可陪伴主人喝一生的好茶。一把好的銀壺,只要保養的好,就可以世代相傳,代代享受銀壺養生的功效。

也有很多藏家喜歡把銀壺養包漿,那么用手盤時要注意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并且已經干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后,可以感覺茶壺有粘阻感,其實這是的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重復5到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會看到壺很有靈氣的光澤,包漿好的壺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養壺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隨著壺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當好壺遇到雅集

目前的雅集越來越多,在喝茶和喜歡傳統文化圈的文人雅士中很受歡迎,喝茶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一場雅集中必可不可的元素便是茶,而茶器上壺又是不能缺失的。在重量級的雅集上,往往銀壺會在此上演。相比較于鐵壺,銀壺會更顯得精致和輕巧,所以尤得女茶人的喜愛。

“茶器很精美,但重要的不是去盲目追求它升值或是外在感覺享受,我們應該通過美好的銀壺去認識美好的生活,同時讓自己安靜美好。”這是王秀銘在分享銀壺時一個關鍵的點,不是人人都可以輕易擁有它,但是認識到美好事物的存在和創作者背后的用心,激勵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同樣非常適當。

銀壺有非常大的魅力,借助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品飲茶、安靜思考和有效交流,在悅目的同時也是養了心,養心是養生的重點,這樣能讓美好遇見美好并將美好疊加的事物,真是應該歡喜地珍惜。

記者:使用銀壺燒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嗎?

王秀銘:銀壺燒水可使用炭火加熱或電加熱。電加熱宜用電陶爐、光波爐、電熱絲爐,或者防屏蔽的電磁爐,但不能用普通電磁爐。另外,銀壺不得在無水的狀態下加熱,因為有部分連接處如:壺嘴、壺把等是由銀焊點進行連接的,焊點很可能由于無水狀態下的過度加熱而流失從而損壞您的寶貝!盛水位要注意保持在整壺容量的80-90%為最佳,否則沸水外溢會將加熱爐的電熱絲徹底損壞,也會導致其它不必要的危險。

記者:銀壺還有什么其他特別的用途嗎?

王秀銘:銀壺除了能把好茶的滋味泡出來以外,它還可以煮沉香特別是奇楠喝,當銀壺遇見奇楠,是一種真正美好的相遇。銀壺煮奇楠,被形容為恰似開了瓶路易十三,當混了不同的奇楠,又被形容為調和了皇家禮炮,茶不自醉人自醉。香有理氣開竅之功,尤其沉香中的奇楠,煮的奇楠水有一股涼意,不是薄荷也不是檸檬,那種涼意直至咽喉,使人清新舒暢。此刻,安靜地喝一杯銀壺煮的白水,甜;認真品一杯銀壺煮的奇楠,回甘無限。

王秀銘

臺灣銀壺收藏家、中華國際宗教藝術學會理事長

 (丁慧 張浩然/圖)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