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年味
在常人春的記憶里,以往伴隨著香甜軟糯的臘八粥熱氣飄散的,是春節辦年貨的忙碌和熱鬧。拜灶王爺,祭祖,吃年飯,放煙火等每一個春節的瞬間,都在他70多年的記憶中散發著香味。
1月22日,顧客在北京天意小商品批發市場內選購新春飾品。
(原文首發于2015年2月19日《南方周末》)
年味大不如前了。在常人春的記憶里,以往伴隨著香甜軟糯的臘八粥熱氣飄散的,是春節辦年貨的忙碌和熱鬧。拜灶王爺,祭祖,吃年飯,放煙火等每一個春節的瞬間,都在他70多年的記憶中散發著香味。
到今年為止,出生于1933年的民俗學家常人春已經歷了七十幾個春節。記憶力極好的他對春節的記憶還歷歷在目。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在常人春的記憶里,從臘八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二龍抬頭,老北京的春節就像一大串冰糖葫蘆,每一口咬上去都拉出長長的琥珀色甜絲。
“菱角米來呦——”常人春關于春節的回憶是從走街串巷叫賣菱角米的小販開始的。臘八粥來了,年也不遠了。菱角米是熬制臘八粥的必備原料。其它的原料還包括糯米、小米、紅棗、紅豆、桂圓、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相傳,這干果雜糧的“亂燉”是為了紀念佛祖升天。“老北京是滿、漢、蒙、藏‘四族共和’,年的很多講究又是從儒釋道里化出來的。”常人春說。
北京城里最莊嚴虔敬的臘八粥是由寺廟來熬的。每到臘八,雍和宮內就架起直徑2米、深1米的大銅鍋,圍觀的人群里三層外三層,最里面是受過專門訓練的熬粥仆役,身強力壯。誦經喇嘛和清宮太監靜候左右。雍和宮熬出的第一鍋臘八粥供奉佛祖,第二鍋由黃緞套的食盒包好送往清宮,第三鍋分給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