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有人站出來” 訪電擊同性戀維權者小振

同性戀在中國,如果看回十年前,生存環境改善很多。特別是年輕一代,在大城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接觸到的相關信息越來越多,歧視就會越少。如果在制度上把同性戀的信息屏蔽了,實際上就加重歧視的發生。

責任編輯:呂宗恕

當小振手拿一審判決書和插有彩虹旗的正義女神像走出法院時,他仍激動不已,沒有想到判決書寫得那么給力,包括把“同性戀不是病”寫進了判決書。 (東方IC/圖)

同性戀在中國,如果看回十年前,生存環境改善很多。特別是年輕一代,在大城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接觸到的相關信息越來越多,歧視就會越少。如果在制度上把同性戀的信息屏蔽了,實際上就加重歧視的發生。

小振(化名)贏了。

在這起廣受矚目的國內首例“同性戀矯正治療”案中,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判決對原告小振實施電擊“治療”的重慶“心語飄香心理咨詢中心”(以下簡稱心語中心)公開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判決書顯示,“同性戀并非精神疾病,心語中心承諾可以進行治療亦屬虛假宣傳。”

2014年12月19日下午,當小振手拿一審判決書和插有彩虹旗的正義女神像走出法院時,他仍激動不已,沒有想到判決書寫得那么給力,包括把“同性戀不是病”寫進了判決書。

現年32歲的小振出生于廣東的一個城鎮,鎮上的人從未聽說過同性戀。父親是公司文員,母親是家庭主婦,哥哥和姐姐都已結婚生子。

小學六年級,性格內斂的小振暗戀上一個男生。大學期間,內心困苦的他曾試圖在圖書館的心理學教科書上查詢,卻發現同性戀屬于“性變態”。直到27歲,小振才艱難地完成對性傾向的自我認同,正式出柜。

小振與現男友于北京相識,兩人交往兩年,相處自由。

2014年春節后,迫于家人的壓力,小振前往重慶心語中心“治療”,心理咨詢師姜開成對其進行了催眠和電擊。僅僅是五百元的一次體驗電擊,當在庭審中回憶起時,小振的身體依然止不住地抖(詳見南方周末2014年6月5日《電擊同性戀:一個“不存在的疾病”的治療騙局?》一文)。

3月,小振一紙訴狀,將心語中心和百度告上了法院。后者在“同性戀矯正”的搜索頁面置頂了心語中心的廣告。

在我國,1997年,同性戀實現非罪化,2001年從精神病的名單中被剔除,但同性戀婚姻尚未合法化。有研究表明,超過八成的同性戀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