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互換難人民幣國際化“引擎”等待激活

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跟2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署了總額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但理想中的貨幣互換貿易模式,現實中依然面臨諸多“看不見的門檻”。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跟2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署了總額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 (東方IC/圖)

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跟2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署了總額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但理想中的貨幣互換貿易模式,現實中依然面臨諸多“看不見的門檻”。

協議“落地”難

本應為企業跨境貿易提供規避匯率風險服務的貨幣互換協議,卻遲遲無法“落地”。

“自從盧布暴跌以來,我們在俄羅斯的訂單基本上停止了。”廣州某汽車電子產品出口企業董事長張女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隨著盧布匯率的急跌,開始還能勉強用高價換取美元進口產品的俄羅斯客戶,不久后便告訴她,由于政策限制購買美元,他們已經無法繼續支付余下的訂單貨款。

就在這時,張女士獲悉中俄續簽了高達1500億元人民幣額度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這個政策對我們的俄羅斯客戶實在太好了,我趕緊讓他們去咨詢當地銀行”。

按張女士理解,如果俄羅斯客戶可以通過貨幣互換跟中國企業進行人民幣結算貿易,不但消除了盧布暴跌所帶來的匯率風險,中國企業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也將進一步擴大。

但令她失望的是,“國內銀行的流程太復雜,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沒有精力去應付”。而據她所知,俄羅斯那邊的互換交易流程更復雜,“客戶也操作不了”。

為張女士帶來希望和煩惱的中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只是近年來中國央行所簽下的一系列大規模貨幣互換協議之一:據央行網站1月20日發布的聲明顯示,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經跟香港、韓國、俄羅斯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署了總額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其中僅在2014年新簽和續簽的貨幣互換金額即高達1.27萬億元人民幣。

按照央行官方解釋,通過貨幣互換協議支持,出口企業“可以在跨境貿易中獲得以本國貨幣計價的貨款,可以有效地規避匯率風險并降低匯兌費用”。

在這一貿易模式下,張女士即可直接以人民幣向對方報價并在發貨后收到人民幣貨款;俄羅斯客戶則可按貨幣互換協議匯率將人民幣價格轉換為盧布金額,并直接以盧布支付。

換句話說,貨幣互換協議變成了跨境貿易結算中的“貨幣轉換器”,貿易雙方無需再將本國貨幣兌換成美元以完成交易。

理論上,這一互換機制不僅避免了貿易雙方在兌換美元時的匯率風險并降低了匯兌費用,而且在俄羅斯因歐美制裁而出現美元短缺時,更能夠成為支撐雙方直接以本國貨幣繼續貿易的“貨幣橋梁”。

然而南方周末記者在實際采訪中發現,這一理想中的貨幣互換貿易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卻依然面臨著諸多“看不見的門檻”。

“我們沒有做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