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審批誰監管”:失靈和變革

長期迷戀審批的慣性和常態,出現監管怪象的同時,對內養成了管理惰性,不知管什么、如何管,有心無力、無從下手。主動監管、發現問題的能力不足,只能通過事故、媒體曝光等,開展應景式監管。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楊昊

 

(向春/圖)

長期迷戀審批的慣性和常態,出現監管怪象的同時,對內養成了管理惰性,不知管什么、如何管,有心無力、無從下手。主動監管、發現問題的能力不足,只能通過事故、媒體曝光等,開展應景式監管。

“誰審批誰監管”,這是長期以來我國行政審批制度設計和立法立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本意是將行政審批作為聯結行政監管的紐帶,以權力與責任的一體化,帶動并形成審批與監管的一體化。然而,在頻發的各類重特大事故中,只有審批的“痕跡”,難尋管理的“身影”,“誰審批誰監管”被“攔腰”截斷,一分為二,制度設計的良好初衷基本被無情的殘酷現實所粉碎。“誰審批誰監管”怎么失靈了?

審批亂象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形成了運用審批(發許可證、批文、目錄管理等)直接參與、干預、控制經濟運行的傳統習慣,乃至產生了依賴癥。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已取消、下放、轉移了諸多行政審批事項,目前仍在進行中。但在眾多行業領域,審批事項仍在,眾多行政機關審批的慣性依舊。有的甚至“離開了審批就不會監管”,存在的亂象不少:

審批就是監管。將審批等同,甚至替代監管,以資格審查、市場準入替代日常生產經營中的行為和過程監管、程序維護,造成一些審批機關的衙門作風:“等上門”,靜候申請上門來辦審批;“求上門”,等著申請人在生產經營中碰壁后求上門,等等。

只審批不監管。凡履行了審批手續的,就被視作&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