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垃圾分類試點四年:太天真、不理解、被砸了環保站“孤島”
四年前,一對臺灣夫婦在東莞的小區設立了一個垃圾分類的環保站,相信“這是大家的環保站”;四年后,他們覺得自己太“天真”。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嵇大昕為住戶配了一百多把鑰匙,但四年來,來環保站自己動手分類垃圾的只有兩戶。
四年前,一對臺灣夫婦在東莞的小區設立了一個垃圾分類的環保站,相信“這是大家的環保站”;四年后,他們覺得自己太“天真”。
嵇大昕為住戶配了一百多把鑰匙,但四年來,來環保站自己動手分類垃圾的只有兩戶。臺灣垃圾分類的成功經驗一一失效,更多的住戶只是把垃圾放到環保站門口,轉身就走。
“有的住戶不理解垃圾分類,會用鄙視的眼神看著我們,說‘沒錢,收垃圾’。小區里帶孩子的老人看到小孩往環保站跑,也會喊住他們:‘別去,那里臟’。”
誰也沒想到,世紀城環保站會被砸,三處地方被寫上“垃圾”二字。
這是一個民間自設的垃圾分類站點。四年前,由在東莞設廠的臺灣夫婦嵇大昕和謝仁貞在自家小區建立,一間小房,約5平米。“當初信心滿滿,只想著帶動業主們來做垃圾分類。”謝仁貞說。
2000年,北上廣等8座城市成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但國內城市真正出臺相關管理規定、展開對應試點工作,則要到2011年前后——這一年,臺北做到生活垃圾零掩埋,分類被證實對垃圾減量是卓有成效的。臺北的成功,令大陸城市看到希望。
2011年6月29日,廣東東莞市正式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世紀城環保站正是在一個試點小區里誕生。它的艱難生存,正是大陸城市垃圾分類推廣的尷尬縮影。
最初的“天真”
2015年1月16日早上,謝仁貞像往常一樣來到環保站,卻發現擺在門口的廢品被砸了,地上滿是玻璃、陶瓷碎片,門和墻上三處地方被涂上“垃圾”二字。2月3日,嵇大昕發現有業主向住戶發放了公開信,反對環保站:“如果孩子們成天與垃圾為伍,雞窩里能飛出金鳳凰嗎?”
“當初建立環保站是一種蠢……”謝仁貞最終沒說出“愚蠢”二字,改口道,“天真和沖動吧。”60歲的謝仁貞談起這件事,雙唇不時抿緊,“環保站再這樣做下去,沒有意義”。
這件“沒有意義”的事,他們已做了4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