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課】自由
在我的小學生練習簿上/在我的課桌和樹木上/在沙上在雪上/我寫下你的名字/在所有讀過的書頁上/在所有空白的書頁上/石頭、鮮血、白紙或灰燼/
責任編輯:朱又可
《自由》(1942年,[法]保羅·艾呂雅,陳力川譯):在我的小學生練習簿上/在我的課桌和樹木上/在沙上在雪上/我寫下你的名字/在所有讀過的書頁上/在所有空白的書頁上/石頭、鮮血、白紙或灰燼/我寫下你的名字/在金色的圖像上/在戰士的武器上/在國王的冠冕上/我寫下你的名字/……在恢復的健康上/在消失的危險上/在沒有記憶的希望中/我寫下你的名字/憑借一個詞的力量/我重新開始生活/我生來是為了認識你/為了呼喚你的名字/自由
(摘自《給孩子的詩》,北島編,活字文化策劃,中信出版社2014版,繁體字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版)
保羅·艾呂雅《自由》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很特別。當時是1942年,德國納粹占領法國時期,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把印成傳單的詩篇從法國上空撒向地面,鼓舞士氣,當時很多法國市民、士兵都會背誦,影響巨大。這首詩還被譜成歌。
請同學們先用普通話讀,再用法文讀,如果有同學愿意用廣東話朗誦,也歡迎,會有不同的效果。也許還有人找到英譯本愿意讀的?這首詩比較長,希望大家從閱讀開始,靠朗誦慢慢進入,先不急著做理論分析。
這首詩最初是戴望舒從法文翻譯成中文的,可惜沒譯全。我找過五六種不同的中文譯本,都不夠滿意。目前這個譯本是請陳力川從法文重譯的,他下了很深的功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各種譯本找來對照。
我們先從詩歌基本的要素開始:隱喻。隱喻就是我們常說的“像什么像什么”。隱喻讓兩個詞碰撞,產生效果,如火花。大家是否遇到過這種情形:詞與詞相遇會出現一些驚奇的效果?這就是好的隱喻,但常常很難。很多詞相遇后什么也不發生,那就是堆砌。
大家首先注意到了這首詩的節奏。除了節奏的處理之外,你們是否還會考慮到這首詩的方向感?從開始到結束,一直在變化。
這首詩是從小學生的練習本開始的——這是非常具體的細節,“自由” 可能是童年最早會寫的幾個詞匯之一——然后慢慢展開意象。
注意第一段第三行的節奏處理—&mdash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