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與健康:如何讓美好真的美好?
南方周末“誠食派”(微信號:ichengshipai)脫口秀第二期,邀請杜邦營養與健康業務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安利大中華區研究開發與技術法規副總裁陳佳,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工程學院教授饒平凡,共同討論營養與健康——美好生活的永續保障。
“我們的腿很快就不浮腫了,我們的肚皮厚了,肚子小了。我們的皮下漸漸積累起了脂肪,我們的眼神不再暗淡無光了,我們走路時腿不再酸麻了,我們的身體在快速地成長。”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小說《蛙》中描寫的一幕,道盡饑餓年代的人們驟然填飽了肚子、補齊了營養之后的欣喜。
而今,吃草根樹皮的日子已然結束,餓死人的歲月一去不返。對許多國人而言,早餐加一勺蛋白粉,午后喝一杯纖維茶,晚上吃幾粒鈣片正成為一種日常的生活習慣。吃飽了肚子的中國人,對于營養與健康的需求史無前例地迸發出來。
“花錢買健康”的人越來越多,營養保健品也越來越多,不斷壯大的人群催生了不斷壯大的市場,日益豐富的產品滿足著日益多樣的需求。然而,在營養保健品的兩端,一邊,是消費者的盲目與懷疑;一邊是行業“多、小、散、亂、差”的痼疾。
營養與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永續保障,如何讓美好真的美好、讓保障真的保障?“誠食派•杜邦脫口秀”第二期,來自企業、媒體和學界的嘉賓們力圖做出科學回答。
從左往右依次為:南方周末彭利國、安利大中華區研究開發與技術法規副總裁陳佳、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工程學院教授饒平凡、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
過剩抑或缺乏,都還是問題
每次回天津老家,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李永敬都會感覺“觸目驚心”。
“上次去的時候還好好的鄰居和親戚,這次去就癱在床上了。”讓這位資深食品專家尤為感慨的是,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正是“吃出來”的問題。
讓李永敬“觸目驚心”的一幕,代表著中國人營養失衡的一極——營養過剩。高血壓、糖尿病,這些吃出來的慢性疾病已然取代營養不良,成為威脅健康的頭號疾病類型。
新近公布的國家衛計委2010-2013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監測數據顯示,營養相關慢性疾病對城市居民造成的威脅愈發嚴重。以超重肥胖率為例,與1992-2002這十年間相比,當下中國兒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增幅分別為29%和75%,成年居民的超重率由2002年的28.1%增加到32.4%,肥胖率由9.8%增加到13.2%。
“3個成人中有一個超重,4個成人里有一個高血壓,13個成人里有一個糖尿病”,這正成為國人營養過剩形象且真實的寫照。
營養過剩之外,另一極是營養缺乏。“從熱量攝取來說,中國在1980年代初就跨過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2300大卡的最低人均日食熱值水平,但從營養均衡的角度而言,我國的情況仍不是特別理想。”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前任主席、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工程學院教授饒平凡說。
事實上,國人營養缺乏的問題遠未得到解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曾在2006年指出,以被公認為世界性的重大衛生和健康問題的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為例,全國大約有40%到60%的6-24月齡兒童缺鐵,從而影響智力發育,約有12%的嚴重缺鐵性貧血兒童因免疫力低下而經?;疾?、成長不良。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12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因缺鐵性貧血而造成的疾病負擔位列全球第二位。目前,我國育齡婦女、孕婦的貧血患病率仍分別高達15%和16.9%。
營養缺乏的問題遠不止此。國家衛計委的監測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居民維生素A、硫胺素、核黃素、鈣、鋅等微量元素攝入不足,85%的人存在硫胺素和核黃素攝入不足的風險,鈣的平均攝入量為10.6毫克,僅達到推薦攝入量的52%。
饑餓的記憶已經遠去,但另一種形式的“隱性饑餓”仍未消除。來自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處于營養素攝入不足或曰營養失衡的“隱性饑餓”狀態下的人數已高達全球總人口的1/3。
無人會否認營養與健康的重要,是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求助于營養保健品。然而,或盲目迷信,或拒之千里,人們對營養保健品的認知或許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補什么?怎么補?
2014年6月,中國營養學會在上海發布了“2013版中國膳食營養參考攝入量(DRIs)”新版。這是繼2000年以來,時隔14年中國營養學會對DRIs的全新修訂。此次修訂的突出變化之一,是充實了有關營養素在慢性病預防中的作用。
安利紐崔萊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參與支持了新版DRIs。在安利大中華區研究開發與技術法規副總裁陳佳博士看來,第一代的DRIs針對營養缺乏,第二代針對營養過剩,現在的第三代則聚焦于營養素的量的平衡,如何才能預防心臟病、糖尿病這些慢性病,以對公眾的健康更為有利。
如何對健康更有利?在諸多業界專家看來,普通消費者掌握的知識還遠遠不夠。
“早期的營養缺乏是囿于物質條件,現在很大程度上卻是因為對營養的知識所知甚少。”饒平凡說,“這在任何國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陳佳認為,科技帶來了益處,食品工業讓食物變得更有愉悅感、保質期更長、更方便食用、保存,但是也損失了一些大自然食物本身帶有的營養素。“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是又要快,又要好,有時兩者不能兼得,借由補充劑來實現營養的平衡就尤為必要。”
饒平凡舉例說,比如容易感冒、容易疲勞的人群,試試維生素肯定有好處,“但沒有這個知識的人一般不會去聯想。”
再比如城市人節奏快,容易著急上火,嘴上起泡,為什么嘴起泡?“那肯定是B族維生素少了,所以這一部分人也要補充。”李永敬說,而對經常參加馬拉松長跑這樣的運動的人而言,適當補充鈣等營養素也尤有必要。“因為熬夜等原因血脂高了、膽固醇高了,多吃一點魚油、歐米伽3,也是可以的。”
相比不知道吃什么、補什么,另一個極端亦讓人擔憂。2013年,歌手凱蒂•佩芮(Kate Perry)在推特上貼了張照片,照片中她舉著三個上面貼著“早餐”、“午餐”等字樣的透明塑料袋,里面裝著足以引發密集恐懼癥的各色藥片,她寫,這些補充劑和維生素是我的一切。這曾在美國掀起一陣全民對營養保健品的反思。
中國也不例外。即在2014年初,一則《獨居老人花20萬購保健品,辭世后留半屋保健品》的新聞曾讓輿論一時嘩然。這顯然不是孤例,“老年人迷信保健品能降血糖”、“被保健品講座洗腦而不再吃藥”等新聞屢屢見諸報端。
“首先,保健品是屬于食品范疇而不是藥品,所以一個人一旦生病了,要去看醫生,保健品就不再是你的需要了。” 在陳佳看來,國人尤其需要廓清的是對營養保健品的科學認知,保健品只能幫助預防某種疾病,或者降低患上這種疾病的風險。
其次,作為保健品之一種的膳食補充劑,比如維他命、礦物質、蛋白質、纖維等,也不應是食物的替代品。“應該是Food first(膳食為先)。我們的理念首先是以均衡的膳食為基礎,然后再根據你個人的情況有目的的適當補充。”陳佳博士說。
而功能性的保健品,比如旨在提高免疫力、提高記憶力、降血糖、降血脂的,都需要經過國家藥監部門的一系列測試才能上市。“既然是功能性的,就有適于和不適于的人群。”陳佳說,因此,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既要看清是否有“藍帽子”(國家食藥部門批準的“保健食品”標志),又要判斷自己是不是適合的人群和該食用的劑量。
在李永敬看來,科學的營養知識本來應是人們必備的生存武器,然而,現實并非如此。“我們中小學沒有告訴大家關于營養的必須知識,我們的奧數特別好,全世界考試經常第一,但卻不知道怎么科學地吃什么東西,這是我們的悲哀。”
企業有責,公眾亦有責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
巴西長的一顆櫻桃,里面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最終變成一款膳食補充產品維生素C的主要成分,中間要經歷多少次檢查?安利的答案是6000多次。之所以如此,“就是保證這顆櫻桃沒有被變化,前面是好的,不能到后面加工的時候變了,這樣安全性就不能保證了。” 安利大中華區研究開發與技術法規副總裁陳佳博士說。
在營養保健品行業“多、小、散、亂、差”的當下,這家食品補充劑和營養品行業的巨擘堅持從種子到成品,從干凈到安全再到有效,一路都有質量保證。
“保健品針對的受眾群應該是一個健康的人群,所以安全性要重要于有效性。一個健康的人,你不能讓他吃了保健品反而有什么問題。”陳佳說。
饒平凡特別提醒,“越野雞的企業講起自己功效的時候,講得越滿,稍微嚴肅的企業他都會按照法律法規守得很嚴,作為消費者,不要只是聽大聲的,而是要綜合甄別。”
負責任的企業都會在安全性上做很多文章,更不會吝嗇在科研上的投入。以杜邦為例,作為一家運營了210多年的老牌科技公司,近年來,其不斷加大在營養、健康、農業方面的投入。利用科技優勢,研發更多跟健康有關的原料提供給合作伙伴,成為這家B2B公司的重頭戲。據李永敬介紹,2012年,杜邦公司在科研上的投入達20億美元,其中,65%都是用于食品、營養方面。
“安全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查出來的。”中國有3-4億人從事著與食品有關的工作,“你可以想象,某個人如果不高興的話,后患很大。”李永敬說,所以,管理上的追溯系統和強調幸福的企業文化成為杜邦的標配。
參加“誠食派”的所有專家和企業界人士都認為,向公眾普及科學、有效的營養知識很重要,也是食品企業當仁不讓的社會責任。然而,如何科普卻是一個讓業界頗為頭疼的話題。
“一般科學的表述方式,最后都輸給亂講的,消費者看了半天還不明白講什么意思。”饒平凡如是概括當下營養知識科普的現狀。
一批先行企業已經開始著手改變這一現狀。李永敬介紹,杜邦公司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乳酸菌分會聯合進行針對兒童和社區的科普,并與媒體主動溝通,“只有提高了老百姓對這個領域的認識,才能提高食品安全、食品健康的水平。”
安利紐崔萊健康行,結合當地生活方式,讓公眾覺得科學不再這么遙遠,“大企業,應該有這個責任去溝通,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去溝通。”陳佳說,“首先是食品,然后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想要傳遞的理念。”
“誠食派”專家們也呼吁,普通消費者也應該主動積極去掌握這些知識。
“營養與健康是至關重要的事情,非常值得花點時間來觀察、體驗。”饒平凡說,“為什么可以給偽劣的產品很多機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家只是聽概念,但是沒有拿自己身體真正去體驗。”
李永敬建議消費者抽時間讀一下營養有關的書籍,要用自己的腦袋而不是盲從網絡傳言。
“現在資訊如此發達,完全可以去網上看他們的文獻,亂來的人不做文獻、不做科研的。”李永敬說,“用自己的科學知識辨別,進而幫助身邊的人,這是可以做到的,也才是最根本的辦法。”
(看往期脫口秀精彩對話,歡迎關注“誠食派”官方微信號:ichengshi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