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對父母“逼婚”多一份理解
就婚姻而言,社會對一個人應當在什么時候就學與結婚生子,均有相應預期。對大多數人來說,聽從父母過來人之言,隨大流,不挑戰個人在特定年齡階段應承受的責任,承受的社會壓力是最小的。
責任編輯:陳愷辰 蔡軍劍 實習生 楊昊
時光如白馬過隙,羊年即將來到。在城市打拼的年輕男女回到家鄉,如果還沒有約會或結婚對象,又會面臨父母的高密集關切:“你的小學同學某某孩子都上初中了”,“我們都老了,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見到孫子孫女啊”,“鎮上某某家的女兒和你在同一個城市,年初幾安排見個面吧”……
一說起這些,許多年輕的朋友可能滿肚子怨氣:我談不談朋友、結不結婚及何時結婚生子,難道不是個人權利嗎?別人無權過問和干預。但每次父母各種追問、各種催逼,心中苦不堪言,又不好意思發作。蒼天吶,大地吶,這種“逼婚”何時是個頭??!
其實,如果談權利,任何人都有權利問你的私人生活,甚至催你戀愛結婚生子,只不過在很多情形下顯得唐突無禮、讓你心生不快罷了。權利與社會禮節不是一回事。
與你無緣無故的陌生人一般不會這么做,如果不是婚戀網的銷售,商業社會,時間金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