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李河君的“定數”與“變數”
李河君從來都是個爭議人物。翻看李河君的內部講話資料,你會發現水電和光伏有一個極其相似的邏輯:在前途存在巨大不確定性情況下做巨額投入,在飽受業內質疑的環境下堅持長達數年。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劉文慧
李河君從來都是個爭議人物。
“身家1600億擠下馬云”的新聞,再次將這位個性張揚、極度自信的廣東客家商人置于更廣泛背景的爭議下。
最樸素的質疑來自于這家目前已經高達1700億市值的公司是否“名副其實”,繼而是這位知名度遠不如馬云、王健林、宗慶后等“前首富”的企業家能否堪當“首富”頭銜。在李河君成為首富后的第5天,《金融時報》質疑其股票“存在不尋常操作”的新聞便應聲而出。
早在“首富”新聞出來之前,在太陽能光伏行業,李河君就是一位著名的論戰發起者。全球的太陽能行業自始至終都存在晶硅和薄膜技術路線之爭,晶硅作為目前的主流,產出過尚德施正榮和賽維LDK彭小峰這兩位前“首富”,而李河君一直堅持走薄膜路線,經常放炮看空晶硅。在與南方周末記者的對話里,他再次開炮稱“做晶硅的企業都是不懂光伏的真正意義”。
這些攻擊性的言論讓他在光伏行業的大佬圈里幾乎沒有“朋友”,包括保利協鑫董事長朱共山,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等業內大佬都與他有過公開分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