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在臺灣
主張全面推行通識教育,其目的是讓學生建立完整的人格,促成人的自我覺醒。他們對臺灣大學教育現狀的不滿和激烈的批判,讓我感慨,兩岸大學雖然管理體制不同,但文化同根同源,教育教學相似,存在的問題也如此相似。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徐菲
重樹人文精神和大學精神,造就更多“全人”棟梁。
這幾年,“通識教育”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在參訪臺灣清華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大學、中原大學、逢甲大學等5所大學期間,對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印象。
《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通人”即通才,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權達變,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通識教育”,也有人稱為“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其內涵比人文教育要更加寬泛,它不僅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內容,而且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內容。
在中原大學一幅醒目的標語引起我的注意——“育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秉全人教育”,這就是中原大學一直倡導的“全人教育&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Iren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