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光”醫院十年后,宿遷為何重建公立醫院
中國境內唯一一個沒有公立醫院的地級市宿遷,如今正在由政府財政全額出資,建造一所大型三甲公立醫院。以醫療市場化成為改革標桿的宿遷,為何重新伸出政府之手?十余年來宿遷民營化的醫療改革遇到了什么問題?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長久地擺在國人面前,使醫改的每一步都成為社會關心的焦點。圖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重癥監護室里的危重患兒。
中國境內唯一一個沒有公立醫院的地級市宿遷,如今正在由政府財政全額出資,建造一所大型三甲公立醫院。以醫療市場化成為改革標桿的宿遷,為何重新伸出政府之手?十余年來宿遷民營化的醫療改革遇到了什么問題?
春節假期剛過,年初七,宿遷第一人民醫院的工地就開工了。
在穿宿遷而過的京杭運河和古黃河道之間,一片開闊的土地上,占地面積330畝、約33個足球場大的醫院聳立其間。醫院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內部和外部裝修,部分行政人員已搬進醫院辦公。
計劃2014年年底投入使用的宿遷第一人民醫院,正在加緊追趕工期,期望兌現2015年9月正式對外營業的承諾。
從2011年籌劃開始,宿遷要建一所大型公立醫院的消息,就引來爭議重重——十余年前,宿遷因迫于經濟落后的窘境,決定將醫院、學校賣掉,籌集城市發展資金。宿遷因此成為中國境內唯一一個沒有公立醫院的地級市,也是公立醫院民營化改制的試驗田。
如今,十余年過去,宿遷卻要由政府財政全額出資,舉全市之力,建造一所2000張床位的大型三甲公立醫院。
這所名為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公立醫院,據稱是宿遷自1996年建市以來政府投資的最大規模單體建筑。18億元的投資全部由市級財政承擔、醫務人員給事業單位編制,成為政府的“親兒子”。
以醫療市場化成為改革標桿的宿遷,為何重新伸出政府之手?
民營化改制十多年后,宿遷又要有公立醫院了,圖為即將落成的宿遷第一人民醫院。
“我們很務實的”
“我們宿遷是很靈活的,能發揮市場作用的時候,就發揮市場作用,市場不行了,政府就要補一補”,針對建設三甲公立醫院的初衷,宿遷市衛生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程崇高對南方周末記者稱。
決策是2011年繆瑞林任市委書記時作出的,經由三任書記貫徹至今。
為建設這所大體量的三甲醫院,宿遷計劃由市級財政分批投入16個億資金,因為建設難度和周期遠遠超出預期,投入目前已追加到18個億。
扶持政策也配套而出。為了招來好醫生,政府批準了2000多個編制,目前已經招聘了400余名醫務人員,因為開業日期從去年底推遲到2015年9月份,這些醫生由財政發放基本工資,并被分批送到北京、上海等三甲醫院學習。
借鑒南京鼓樓人民醫院改制成功的經驗,新建的第一人民醫院也“拉”來了和鼓樓醫院水平相當的江蘇省人民醫院合作。說“拉”并不夸張,因為一開始江蘇省人民醫院并不樂意合作,后來通過省衛計委的協調,才最終達成了合作。
省衛計委的人一開始也并不贊成宿遷再建一所大型公立醫院,建議要集中精力把現在的醫院辦好。宿遷沒同意,并最終說服了省衛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