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改制樣本:中信的汕尾醫院生意
汕尾政府為什么賣?中信為什么買?人如何處置?資產如何定價?醫院保持非營利性質,但控制醫院的合資公司要賺錢??床‰y看病貴能否改善,依然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汕尾市人民醫院的住院部,醫生走過黑漆漆的走廊。
編者按:六年前新醫改推出之初,公立醫院改革甚至改制就被列為重中之重,但有實質性突破的案例鳳毛麟角,且歷經重重阻礙和反復。
節奏在過去一年多開始加快。2013年下半年,醫改逐漸轉向“開市場”的路徑,中央和地方層面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文件次第出臺,財力日趨緊張的地方政府也有現實需求,資本的觸角順勢從民營醫院延伸到了公立醫院。
最新落定的一個樣本,是廣東汕尾和中信醫療合作的公立醫院股份制改造。經過長達兩個月的深入采訪,我們深刻感受到,公立醫院的非營利性和事業單位屬性決定了這是一門無比復雜的生意。醫院資產如何作價評估、股份怎么劃分、人員編制怎么安排,以及將來如何在確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實現盈利,對收購雙方來說,處處皆是挑戰和未知數。
公眾更關心的則是改制后的公立醫院會變成什么樣子。藥價會更低嗎?還要排長隊嗎?服務會更好嗎?醫療水平會提高嗎?總之一句話,改制是改變公立醫院“看病難看病貴”“以藥養醫”等現行醫療體制痼疾的良方嗎?
曾經的改革樣本江蘇宿遷則提供了另一個故事。
十年前,江蘇宿遷在財力不支的背景下進行了一場至今看來都很超前的醫改,賣光了全部的公立醫院。十年后,宿遷政府卻在著手新建一家公立醫院。
開放市場十年間,宿遷醫療服務供給的增速高于周邊,藥品價格也相對便宜,但在優質醫療資源上始終有短板,轄區內至今沒有一家三甲醫院。宿遷市政府將此歸因于沒有公立醫院,因而技術投入不足、優秀人才難覓。
宿遷此舉引來爭議重重,當地官方認為這是“務實”之舉,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走回頭路”。公立醫院能否為這個“沒有人才愿意去”的地方吸引來優質人才,依然是個未知數。
是十年仍然不足以培育出一個能充分發揮市場效應的高質量醫療體系,亦或是在整體醫療體制不變的大背景下難以良性生長?宿遷為我們提供了公立醫院改制利弊的另一個思考維度。
事關13億國人的醫改,異常錯綜復雜,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點,未必都適應統一的“藥方”。南方周末經濟板塊長期跟蹤記錄這些試驗及其帶來的變化,以期能為改革提供參照。
汕尾政府為什么賣?中信為什么買?
人如何處置?資產如何定價?
醫院保持非營利性質,但控制醫院的合資公司要賺錢。
看病難看病貴能否改善,依然有待觀察。
一年多的拉鋸、拍桌子和相互妥協后,粵東海濱小城汕尾的公立醫院改制終于有了實質進展。2015年1月,汕尾市政府正式將三所市直屬公立醫院交給了中信集團全資子公司中信醫療。
汕尾市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和第三人民醫院,這是汕尾市政府僅有的三家醫院資產,凈資產估值約5000萬。
合作的方式,是由汕尾市政府和中信醫療共同出資組建一家合資公司,公司資本金以三家醫院的凈資產評估作價,再由中信醫療按照六成的股權配比投入現金,居控股地位。
至于4∶6的股比結構,中信醫療總經理助理、汕尾項目投前負責人陳一稱并沒有特別大的深意,“中信肯定是要控股的,51%也可以。但市政府認為60%更合適,希望中信能多出點錢”。
與此前一些公立醫院改制采取的托管方式相比,陳一認為中信汕尾模式是比較徹底的方式,動到了產權,實現了公立醫院資產資本化,否則“改革永遠是浮在水面上”。
但這些醫院非營利性的性質依然不變。社會資本如何在確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實現商業利益,始終是公立醫院改制最大的難題,這一次,中信汕尾能否破題?
汕尾市人民醫院的住院部,病房里的門和墻身都破舊不堪。
為什么是汕尾,為什么是中信
每年全國兩會期間,很多地方領導到北京,都會有一個固定節目,安排到中信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合作的機會,雙方的需求正好就此對接。
粵東海濱小城汕尾,戶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