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公共語言中的“任性”
為避免公共問題娛樂化,有必要重視公共話語中的俚語問題。
責任編輯:蔡軍劍
為避免公共問題娛樂化,有必要重視公共話語中的俚語問題。
有一篇《翻譯不知道如何翻譯“大家都很任性”》的報道說,全國政協發言人在回應反腐問題時表示,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的態度是一致的,用網絡熱詞,“大家都很任性”。譯員當時與發言人溝通,詢問“大家都很任性”是什么意思。這是一則“花絮”報道,但卻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如何在公共話語中使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來作清晰的表述。
在漢語的習慣用法里,“任性”是一個貶義詞,說一個人任性,是指他由著性子,沒有約束、放縱胡為、不負責任。說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在反腐問題上“任性”,或許會讓一部分不懂網絡熱詞的人誤以為,反腐可以隨意胡來,既無道德依據也無司法章程,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這就難怪翻譯會聽得一頭霧水,不知道該怎么翻譯了。翻譯必須是認真的,要吃透說話者的意思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