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企業當孩子摟著,改革本質是理順關系” 訪安徽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徐恒秋
“三合一”以后基層食藥監管就弱化了嗎?話不能這么說。如果弱化了,那是地方政府不重視。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資料圖:徐恒秋
“三合一”以后基層食藥監管就弱化了嗎?話不能這么說。如果弱化了,那是地方政府不重視。
一些監管人員過去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孩子,生怕企業受委屈。改革的本質就是要理順監管者和被監管者的關系。
春節放假前兩天,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走廊里干干凈凈的”,往年這時候,有審批權力的處室門口都排著隊,來自食品藥品企業的人提著大包小包來維護關系。
局長徐恒秋感嘆,食品藥品體制改革在省局層面“明顯看到成效”,因為監管者和被監管者的關系理順了。
就在半年前,2014年10月,南方周末記者首次到安徽省食藥監局采訪時,她正為在黃山舉行的全國游泳錦標賽上多名運動員疑似食物中毒的事發愁。
當時,全國食藥改革正處在最膠著的時期。安徽省率先在縣(市區)采取“三合一”(工商、質監、食藥)的市場局改革模式,在105個縣(市區)及848個鄉鎮設置了市場監管機構。一時間基層反應強烈,擔心食藥機構喪失了獨立性,會弱化食品藥品監管。
“那時候省局的任務布置下去,就像掉到水里一樣,沒反應。”徐恒秋坦言,下面的監管人員都在觀望,“前路一團漆黑,腦袋老大的”。她感覺,每天上班好像就是等著基層出事,而且遲早要出事。
徐恒秋決定不再等了,而是想辦法在現有框架下推動改革。在出任省食藥監局局長前,她做了6年的省衛生廳副廳長,主導安徽上一輪基藥改革,后來這成了全國有名的“安徽模式”。
2015年2月16日上午,徐恒秋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一開口就對“三合一”的安徽食藥改革模式做了回應。
“三合一”后怎么加強食藥監管?
南方周末:安徽和浙江是省級食藥改革里最早提“三合一”,當時出于什么考慮?
徐恒秋:安徽全面鋪開做市場局,所以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