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標】美國保健品栽了, 說好的備案制還約嗎?
實施審批和備案雙軌制之后,中國保健品市場將急速增長。如果監管資源不能配置到風險監測、過程監管、事后追責等更薄弱的領域,那么美國保健品市場近期出現的欺詐問題將不可避免。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消費者在選購美國進口保健品。實際上,美國歷來對保健品采取的是事后追責的備案制度。
實施審批和備案雙軌制之后,中國保健品市場將急速增長。如果監管資源不能配置到風險監測、過程監管、事后追責等更薄弱的領域,那么美國保健品市場近期出現的欺詐問題將不可避免。
已經通過二審的《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勢必將在新近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引發代表委員們的熱議,其中備受爭議的焦點是,中國的保健食品監管將從嚴格卻繁瑣的審批制,調整為審批與備案并行的雙軌制。
這意味著政府部門必須在簡政放權、激活市場和嚴格監管中尋找平衡點。
恰在此時,完全實施備案監管的美國保健食品爆出丑聞。
2015年2月3日,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指控GNC(健安喜)、標的商場、沃爾格林和沃爾瑪等四大零售商欺騙性地出售具有潛在危害的植物添加劑,并要求產品立即在當地下架。
紐約州當局共對78個樣本進行DNA條形碼的測試,結果顯示,近五分之四的產品不含標簽上所說的植物成分或含有其他成分。
廣告聲稱能“增強耐力和生命力”的人參片,其實里面只有大蒜粉和米粉;號稱能提高記憶力的銀杏葉,里面只有蘿卜粉和小麥粉——但標簽上卻說不含小麥或面筋(可能引起過敏)。而在全美最大的保健品品牌GNC商店,所謂的保健片劑中含有對過敏病人有風險的豆粉和花生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