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酒茅臺:一條溫婉而磅礴的河流 ——茅臺金獎百年厚積人文氣質
【編者按】
在1915舉辦的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大批來自神秘東方國度的產品獲獎,讓飽受苦難的中國大放異彩。
由中國政府選送的茅臺酒香溢四方一舉奪獎,世界向中國投來驚訝、贊嘆的目光。關于茅臺酒的百年佳話,自此掀開耀眼的序幕。
俯瞰茅臺
1915年到2015年的百年之間,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風光無限的諸多產品,能在歲月的風浪中立于不倒者寥寥,太多的獲獎產品漸漸沉寂下去,有的甚至從此悄無聲息,令人概嘆。而茅臺卻驕傲屹立到現在,并以其朗朗笑聲吸引世界,激蕩時代。
風雨洗禮,跌宕起伏,茅臺人承受太多的艱難。當市場經濟大潮涌來,一脈相承的仍然是茅臺人的執著堅守。這份情懷,折射出民族道義的勇敢擔當。特別是1998年后的創新發展,近年來的逆勢而為,茅臺依然獨占中國酒業鰲頭。
歷經千年的茅臺之所以能在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當下挺立于潮頭,除了獨特神秘的釀造環境,更在于茅臺人對傳統工藝的堅守,對山河大地的敬畏,對社會責任擔當。企業的文化氣質和涵養,在這樣深沉的民族情懷引領催化下積淀和綻放。正因為如此,百年風雨王者依然!
茅臺的濃郁芳香從遠古而來。這條流淌千年的民族釀造歷史河流至今鮮活而生動、溫婉而磅礴,凝結成一種超越民族的人類智慧,彌散天下。
百年前茅臺獲國際金獎不易,而讓茅臺不斷壯大成為今天享譽全球、令國人驕傲的民族品牌,更加不易!
百年的鐘聲清脆可聞,以人文氣質視角解讀茅臺所代表的中國之釀,是一份禮物的呈奉,更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敬仰。
今天,我們紀念茅臺酒榮獲巴拿馬金獎一百周年,不僅僅是為茅臺這面民族工業的旗幟點贊,亦是為我國民族品牌百年風雨昂首前行高唱頌歌。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扎根大地:尊崇傳統工藝的人文情韻
貴州高原,莽莽群山。深切的赤水河谷,是茅臺集團的所在。
與海拔僅423米洼地相映成趣的是,“茅臺現象”讓這里成為人們關注的精神高地與財富高地。
茅臺酒飄洋過海,乃尊崇傳統工藝的人文情韻所致。讓貴州茅臺酒成為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一直以來是每一代茅臺人的夢想,至少在100年前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酒香彌漫的那一霎那,就已經點燃了這個夢想。面對這頂沉甸甸的桂冠,新中國成立后的國營茅臺酒廠人感到重任在肩,因為那是一種對于傳統工藝如何繼承的考量,一種與民族工業興起相關的期待。
在中國白酒不斷沖擊國際市場的數十年里,以貴州茅臺集團為代表的名優企業創造了發展和崛起的傳奇,成為中國白酒與洋酒的競爭中打造國際品牌的主要引擎,中國白酒走向世界由此有了夢想的支點。茅臺酒在國外幾十個國家的營銷網店,芳香四溢。
當人們從令人眼花繚亂的工業流程中感覺到現代制造的“速生不知味”時,對傳統工藝的期盼,促成了“人與自然原本就是一體”的心理回歸。自然的,就是高品質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依靠獨特傳統工藝和特殊生態環境獨步天下的茅臺佳釀,高度切合這一這消費向往和生活追求。
奔流洶涌的赤水河造就了河谷地帶的特殊地理環境,這讓茅臺鎮的微生物群千百年來生生不息。茅臺工藝循天時而作,采地利而集,是赤水河流域先民尊重自然規律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產物。茅臺酒的功成名就,一個原因就是堅定繼承了特殊的傳統釀造工藝。為了保持茅臺酒的品質,國家層面的重大科研課題將其納入計劃,國家戰略意識和民族文化品牌盡顯其中。
傳統工藝是經驗的積淀、品質的卡尺,茅臺人對此嚴格遵循,才使得產品質量得到確保。而生產管理方式,則是在充分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創新形成的。經典技藝與管理手段的有機結合,茅臺酒不想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都難。
當年,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夙愿是茅臺酒能實現年產量萬噸。光陰轉瞬,2003年這一夙愿得以實現。從1951年的區區數十噸到萬噸,茅臺人用了40多年的時間。萬噸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茅臺人堅持以傳統工藝打造品牌的執著之舉。茅臺人堅持極其考究而復雜的傳統工藝,確保每一瓶出廠產品都無愧于世界最好的蒸餾酒之譽,這是茅臺酒的價值底線。萬噸不是奇跡,價值底線才能保證根脈和氣息不絕于千古。這是歷代茅臺人都銘記在心的“人文之道”。
為了這個“人文之道”,茅臺人面臨一次次艱難的利益選擇。也正是在這樣一次次自我博弈的過程中,使得茅臺人更趨堅定和坦然——法天、法地、法自然,這原本就是茅臺酒的成功天機,何其打破!
有人曾勸茅臺人不要高溫取酒,因為那樣產量會大幅提高。茅臺人謝絕這一好意,因為茅臺人知道,那樣有違茅臺酒的釀造工藝法則。試想,如果打破這個法則,那么在取酒過程中,就不存在對傳統工藝的尊重,也不存在什么價值底線。世界無數百年品牌,能夠歷經風雨而不改容顏,就是因為對工藝的一以貫之,對名節的一如既往。
社會的尊重,實際上就是一種認可。市場經濟條件下,認可就是通行證。只有隨時看到頭頂懸著的達克摩克利斯之劍,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面對茅臺酒這份珍貴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傳承中創新,保有其生態文明價值,是茅臺集團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唯有如此,才能涵養茅臺酒持續奔流的原始動力,獲得可持續發展。
茅臺酒在中國白酒市場乃至世界白酒市場擁有毋庸置疑的影響力。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以來,先后17次榮獲國際大獎。特別是通過近十年來的持續耕耘,茅臺酒品質、品牌、文化的影響力在中國白酒高端行業處于頂尖地位,國酒地位更加鞏固,當之無愧成為國內白酒第一品牌。無論是從股票市值、單支品牌銷量、銷售收入、實現利稅、上交稅金、人均利稅等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均超越了主要競爭對手,處于白酒行業第一的位置。公司股票價格長期處于深滬兩市第一高價股地位,總市值超過2500億元。
今天的中國茅臺,已充滿自信地傲立世界三大蒸餾酒之列,成為一張飄香的國家名片。
在茅臺人不可顛覆的自然邏輯里,如果把這些成就比作果實,那么,傳統工藝就是樹根。根繁與葉茂,從來就是一個整體。
茅臺釀酒車間
山河敬畏:固守生態發展的人文景致
在茅臺鎮地段的赤水河畔,四處彌漫著濃郁的中國醬香。這種酒香,成了茅臺酒廠的識別符號。
這里沒有冒著黑煙的高聳煙囪,沒有嗆人的煙塵氣味,只有醉人心脾的酒香。長期秉持的生態發展理念,使得茅臺這個強大的經濟體在強調生態環保的當下,成為一道炫目的風景。
沒有生態,談何道法自然!深諳生態發展之道的茅臺人,歷來注重環保,積極研發新技術并開創新模式,在降低能耗的同時,也極大地延伸了整個茅臺的產業鏈。
茅臺酒廠的發展目標是“千億集團”。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穩步擴大產能。從上市之初的8610噸,到2012年的4.28萬噸, 再到2015年的4.5萬噸,這個上升過程,折射出茅臺酒廠巨大的環境壓力。
長袖善舞的茅臺人采用循環經濟的辦法,下大力解決環境壓力這個難題。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茅臺投資數十億元打造了循環經濟工業園區。2009年“茅臺循環經濟”二合園區301廠開工,2012年又啟動“茅臺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壇廠園區的建設。而循環經濟園區的建成,有望對茅臺廢棄酒糟進行無害化的綜合利用,從而完善茅臺的產業鏈,并調整了其產業結構。通過環保技術的創新,茅臺酒廠目前已經可以應用翻砂和碎砂生產工藝,對酒糟進行處理并作為中低檔白酒的原料,填補了茅臺產品線的“腰部”空白。此外,酒糟還可以被加工成保健產品甚至化學有機肥,反哺茅臺酒的高粱、小麥等原料。
整個園區建成后,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比降幅將會超過10%,冷卻水重復利用率達80%以上,酒糟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大大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除此之外,在包裝材料和噴印油墨的環?;瘎撔路矫?,茅臺也下了很多功夫并實現了技術突破。
“生態立企”這一發展戰略,使推動低碳增長、綠色發展、循環提高,努力實現速度、質量、環境和效益的協調發展成為可能。茅臺企業所具的五大核心競爭力,其中之一就是生態環保。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唯有把生態環保與企業戰略緊密結合、踐行落地,才會處于上風上水。
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仁國曾在《珍惜綠色生命線》一文中這樣理解“生態立企”:對環境、生態建設的重視與參與,被貴州茅臺一直當做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任務,具體措施則包括“打造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推行清潔文明生產”等。
近十多年的發展歷程,茅臺一直依靠“廠區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兩條腿走路。從2008年到2012年,茅臺共投入5.41億元用于生態環保建設。收益顯而易見——茅臺酒的生產綜合能耗年均下降3%左右,為企業節約了大量成本。更為重要的是,茅臺由此形成了高效節能的綠色生產模式,實現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初,茅臺正式提出了“綠色茅臺”的發展目標,并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廠區環境治理,廢水處理站、垃圾處理場、廢氣廢水在線監測系統、新老廠區污水綜合治理管網等等,都在顯現茅臺人踐行生態立企的發展理念。
2014年茅臺集團莊嚴承諾:從2014年起連續10年累計捐贈5億元人民幣,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在茅臺酒廠流連,古人詩句里的優美景致無處不在。這個景致,直觀地表達了茅臺人的生態環保情懷,“道法自然”的詮釋,隨四季之風彌漫于赤水河谷。
傳統技藝、生態發展和社會責任,構成了茅臺酒的尊貴人文氣質,在風云激蕩的市場大潮面前,顯示出的是內斂與活躍交織、豪情與大氣相間的胸懷。溫柔的內心,豪放的姿態,艷麗的呈現,風情各異的畫面頻閃之間,是那份撩撥心靈的高雅氣度。這個氣度閃耀著一個鮮明的證果:佳釀不是單純靠絕活、絕招、絕技、絕色成為王者,它的強大存在,既有客觀自然條件支撐的必然因素,更有文化因子浸透骨髓的努力。
良知不言:秉持社會責任的人文關懷
國家大事面前,茅臺人勇擔社會責任,盡顯家國情懷,其心其舉,深得社會廣泛肯定。
長期以來,茅臺集團一直在公益的道路上勁步行走。
慈善之心與公益之舉,最能體現“大家”風范的人文關照。茅臺集團雖身處偏僻的赤水河畔,但其愛心如同佳釀陳香那樣已逾越千山萬水,生發出國酒文化的耀眼光澤。這,就是茅臺人秉承“天貴人和,厚德致遠”的核心價值觀所致。
深究其因,人們發現,茅臺集團長期以來一直把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和要求融入經營管理體系,納入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始終把振興傳統產業、光大民族品牌作為己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傾力支持公益事業,用行動踐行使命,以奉獻詮釋情懷,開辟了一條獨具茅臺特色的企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貴州乃至全國最有愛心和最具社會責任的企業之一。
翻開這些年中國的公益史冊,茅臺集團的身影隨處可見——
在魯甸地震災區、雅安地震災區、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西南大旱災區,茅臺集團譜寫出一曲幫助當地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人文交響詩;出資2.66億元設立的殘疾人保障基金、慈善基金、見義勇為基金、“心基金”等,彈奏出情意漫漫的動人樂章;發起的“小字典 大民生”活動,催動150萬名西部貧困地區小學生更加孜孜以求;援建百所“國酒茅臺•希望食堂”,開展“習酒,我的大學”捐助活動,成為共和國新世紀征程的溫暖記憶……
從2012年開始,茅臺啟動了以“國酒茅臺•國之棟梁——2012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每年捐資1億元,按每人5000元的標準對來自全國31個?。▍^、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萬名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大學新生進行資助。迄今,茅臺已捐資3億元幫助了6萬名寒門學子圓了進入大學的夢想。
全國青基會負責人不無感概:茅臺“國之棟梁”的捐款是希望工程實施以來一次性捐款數額最高、受助大學生數量最多、覆蓋面最廣的公益活動。
僅從“十一五”以來,茅臺集團至今累計投入各種公益事業12億元。
這不僅是一個數據,更是一種承諾。因為有愛,所以善慈無疆。
義無返顧地履行社會責任,已成茅臺人一種自覺意識和行動,一個個具體行動的后面,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茅臺人在公益行動中所體現出的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關愛精神,樂善好施、感恩奉獻的人文精神,在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部分的當下,茅臺無疑獲得了更多的尊重。
就像茅臺集團領導人所說的那樣:在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的當下,茅臺集團要在改革進程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不斷升華中華商業道德,鍛造中國民族工業品牌脊梁,攜手更多的企業,有勇于擔當、樂于分享的胸懷,不斷學習并保持高質量的增長模式,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更多的力量,不斷向偉大企業的目標邁進。
塑造優秀企業公民形象,這在茅臺集團已是實實在在的具體動作。沒有口號,只有行動,茅臺人的務實精神,在時間和歷史的檢閱中得到了準確映照。 社會責任何止愛心彰顯。建設企業道德體系和“綠色供應鏈”;重視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倡導建立和維護行業公平競爭環境,和行業內所有企業共同推動白酒產業的健康發展;堅持“行動換取心動,超值體現價值”的服務理念;堅持用國酒文化引導經銷商,形成“合作共贏,責任共擔”理念;實施工業反哺農業,促進當地農民增收,帶動地方第三產業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為社會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節能減排,持續密切關注赤水河流域及國酒釀造核心區生態環境狀況等等,點點滴滴,是茅臺人對于“社會責任”這個詞匯的溫情解讀。
作為我國慈善領域最高規格政府獎——國家民政部“中華慈善獎”的“最具愛心捐贈企業獎”獲得者,茅臺的企業公民形象,已成飄散全球的中國醬香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
茅臺一直倡導“大品牌有大擔當”,茅臺人深知,創造價值、履行責任,是每一個企業公民應盡的義務,需要腳踏實地從具體細節做起,而非短時間的跨越增長,或者偶爾的慈善作秀。
一個品牌人文氣質的彰顯,人文精神的傳遞,絕不只在一時一事,而在于無聲處的常態流露。這就是百年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