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靠的是‘學長經濟學’”教育特區里的淘金者
“感覺一個時代就此結束了?!鄙虾D辰逃龣C構CEO鄭文丞在個人主頁上寫下的這句話,如今成為現實。
責任編輯: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實習生 李思文
2013年4月6日,考生在上海交大自主招生復試考場外等待面試。培訓機構速成的神話,吸引了大量渴望逆襲的學生,面試前的培訓也空前火爆。
“感覺一個時代就此結束了。”
上海某教育機構CEO鄭文丞在個人主頁上寫下的這句話,如今成為現實。
2015年3月5日,全國各高校自主招生簡章發布,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推行9年的自主招生“特區”政策不見了。
“我校往年的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不再繼續。”上海交大招辦主任鄭益慧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就在去年,鄭文丞還用“井噴”來形容自己的淘金領域。2014年3月的一個周六清晨,某教育機構出現了獨特的景觀:辦公室外的走廊上,學生家長們揣著鈔票排起了長隊。一天前,他們的孩子通過了上海交通大學自主招生筆試。面試會在一周后舉行,考生們趁著僅有的周末參加3680元一天的“沖刺班”。
課程從早上八點持續到晚上八點,學員們的午餐是滿滿兩推車的薯條漢堡,機構訂的這筆外賣花費五千多元。他們并不擔心,因為學員們坐在這里每一分鐘,都意味著機構有近千元學費入賬。
課程內容包括自我介紹包裝、簡歷梳理、問答技巧和自主招生“全真模擬面試”。如果考生未被錄取,機構全額退款。
這是一場雙贏的游戲。
2014年,該機構的556名學員通過自主招生考試,進入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占兩校在滬自招總人數的42%。與此同時,這家機構的盈利再創新高。
每年3月,原本是全國各高校舉行自主招生考試的時間,民間稱之為“小高考”。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渴望在這塊戰場殺出重圍,決勝于高考之前。
“高校的自主招生出題沒規律,加之錄取人數比例小,中學無法組織復習。”華南師大附中原校長吳穎民認為,教育機構由此嗅到商機,競相追逐“小高考”培訓市場。
2014年12月18日,教育部負責人向媒體明確表示,三大自主招生筆試聯盟取消,自主招生考試推遲到高考后的兩周內進行。改革新政把學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高考。
對鄭文丞專營了四年的紅火生意來說,這無異于釜底抽薪。他敏銳地感覺到,這場淘金盛宴即將結束。
教育特區下的蛋
“自主招生已經成為高校的掐尖大戰,聯盟不過是搶生源的幌子。”
“行不通,我都摸索三年了。”
2010年5月,得知大三學生鄭文丞和錢卓群開始自主招生培訓的創業,復旦校友梁曉民甩了這樣一句話。
當時自主招生對高中生的吸引力有限。2010年,全國80所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各自為政,四處奔波的考生即便通過了筆試面試,也只能獲得該校5-20分的降分錄取優惠。在爭分奪秒的高三復習階段,分散太多精力參加自主招生并不劃算。
“教育機構沒有精力研究每個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不可能為8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