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道大無外
因為有守先待后的責任,所以更必須有教無類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徐菲
因為有守先待后的責任,所以更必須有教無類
孔子當年傳道授業之時,據說東郭子思曾問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以良醫之門多病人解之。但孔子覺得還不夠,說自己“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蓋孔子身處禮崩樂壞的時代,懷抱澄清天下的方略,雖四出游說諸侯,卻無解人,難以“得君行道”。所以不得不守先待后,“修道以俟天下”。凡愿意學道者,皆來者不止。
孔子的教育宗旨,本來就是有教無類。因為有了守先待后的責任,就更必須有教無類。章太炎早年門戶觀念甚強,對于取向不合者,往往口誅筆伐,甚或拳腳相向。但晚年在蘇州講國學時,對向學者即取來者不拒的態度,故門下甚雜。有人說這是章夫人想多收贄見禮,那是典型的不仁者見不仁。其實太炎是感覺到文化危亡的可能,故試圖“修道以俟天下”。
而有教無類不僅是教育宗旨,也體現了一種文化立場。由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