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國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呢“全球第二強勢貨幣”的新選擇
基于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責任編輯:舒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歐陽柳依
全球匯率大戰正酣。
基于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2015年3月9日,受美元指數早盤創下11年以來新高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五日下跌,再度創下四個月以來低位。而在美元強勢帶動的購匯需求下,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價格亦跟隨小幅下跌。
此前兩個月內,隨著歐洲央行高達1.14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出臺,從歐洲到北美、到亞太,二十多家央行相繼推出降息政策。全球眾多央行首腦們近乎一致的行動,雖然是為應對通貨緊縮風險及經濟疲弱,但也開啟了金融風暴后又一超級寬松時代。這一行動更引發了市場觀察人士對于“全球貨幣大戰”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尖銳地指出,在這場因多國央行量化寬松和降息而帶來的“貨幣大戰”中,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像是懸崖邊的負鼠,完全無視它們面臨的風險”。
全球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央行則始終顧慮頗多。一方面,經濟步入“新常態”,貿然放水,會延宕結構調整推進;另一面,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央行也責無旁貸。兩難之下,2月28日,中國再次宣布降息。
在過去不到半年時間里,伴隨著中國央行的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市場觀察者與投資機構的緊張與擔憂也逐步升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14年11月開始出現顯著貶值,短短4個月內跌幅高達2.6%——而在2014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跌幅僅為2.5%。
在羊年伊始的頭三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逼近“跌停”位,2月27日更創下2012年10月以來的歷史低位,由此引發了市場的更大擔憂:在經濟增長數據疲弱和資本外流趨勢加劇的雙重壓力下,體量龐大的中國央行一旦加入全球性的“匯率貶值大戰”,將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帶來難以估量的沖擊與動蕩。
3月3日,針對外界的擔憂,在兩會間隙,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相對于歐元、日元對美元超過10%的貶值幅度,僅貶值2%的人民幣可以說是除美元之外的“第二強勢貨幣”。
逆勢護盤的代價
“貨幣強勢”,不僅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也使金融體系“匯率護盤”壓力日益沉重。
看起來,資金依舊恐慌。
巴克萊銀行的最新研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