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別報道·經濟加減法】摸底地方債
債務金額多報一點還是少報一點,政府負責兜底的比重調高一點還是調低一點,對于地方官來說,這關系到的是當地經濟下一步的發展騰挪空間,尤其是在經濟換擋降速、財政收入也連續放緩的“新常態”的當下。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5年3月6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被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地方債。
債務金額多報一點還是少報一點,政府負責兜底的比重調高一點還是調低一點,對于地方官來說,這關系到的是當地經濟下一步的發展騰挪空間,尤其是在經濟換擋降速、財政收入也連續放緩的“新常態”的當下。
“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能不能多給點出路?”2015年3月8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的一個小組會議上,南方周末記者見到一位來自中部地區的市長就地方債問題向財政部一位副部長進言。
這位市長說,目前中央對地方債管理很嚴,首先是控制總體規模,其次還債之前要拿出預算,再次要化解存量債務。但目前地方政府面臨兩大“要命的”問題,一是存量債務怎么辦,“地方政府的預算盤子中央是知道的,盡管給了這個口子,現實性有多大呢?能夠化解嗎?何年何時?”二是一部分在建的工程資金鏈如何不中斷,“(某重點項目)我已經花1個億,5個多億要繼續花,但既不允許搞政府融資平臺,又不能按企業貸款的辦法作為政府投資,到底怎么辦?你們說發地方債券,但是只能到省一級人民政府,那么市縣這一級的在建項目怎么辦?”
“我感到這個出路給得不寬,很窄,有時候可能有點走不下去。”他說。
面對地方官員的直言,之前也做過地方官的這位財政部副部長回答說,“你說的都是對的。實際上剛才你提到后面這兩個問題,都已經有辦法。在建項目銀行會繼續放貸,存量債務我們允許發新債替換舊債,規模還可以。”
雖然他并未就此具體說明,但據經濟觀察網3月6日報道,財政部已經批復了3萬億的存量債務置換,其中1萬億的額度已經批復到各省財政廳。這一消息在資本市場上廣為流傳,但財政部尚未對此做出回應。市場分析認為,若能把原來融資平臺期限短、利率高的債務置換成低成本、期限長的債務,可以降低地方債的期限錯配風險。
這樣的對話,在兩會期間并非孤例。敏感的地方債問題,在今年兩會上被數位地方代表提及,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新聞發布會上也首先被問及此事,大背景正是中央正在進行著一場地方債摸底。
多報還是少報,是一個問題
對這次財政部摸底地方債的目標——將地方債“納入預算管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