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隱形』的復雜功能
細想一下,現在的手表就功能而言,除了能看清幾點幾分,其他多數功能都沒有太大的實用性,自然也包括了那些身價不菲的復雜功能,這些附加功能的存在更像是一種裝飾,佩戴者可能更希望通過它們在腕間的存在來展現自己的實力或者個人喜好,甚或是價值觀。但是傳統高級鐘表又和其他常見裝飾品有個根本區別,那就是你在盤面上看到的每一項功能無一例外都需由內在機芯中的某些組件來驅動實現,表迷對其一定了熟于心,這些可不是花架子,而是數百年來瑞士傳統制表業的基業所在,更是它能夠吸引眾人想去極力擁有的魅力所在。如果你喜歡不顯山不露水、低調有內涵的表,不妨看下去。
伯爵Emperador Coussin Moonphase,月相盤采用古法雕刻手工藝營造出月球表面的坑洼效果
細想一下,現在的手表就功能而言,除了能看清幾點幾分,其他多數功能都沒有太大的實用性,自然也包括了那些身價不菲的復雜功能,這些附加功能的存在更像是一種裝飾,佩戴者可能更希望通過它們在腕間的存在來展現自己的實力或者個人喜好,甚或是價值觀。但是傳統高級鐘表又和其他常見裝飾品有個根本區別,那就是你在盤面上看到的每一項功能無一例外都需由內在機芯中的某些組件來驅動實現,表迷對其一定了熟于心,這些可不是花架子,而是數百年來瑞士傳統制表業的基業所在,更是它能夠吸引眾人想去極力擁有的魅力所在。如果你喜歡不顯山不露水、低調有內涵的表,不妨看下去。
石英的假象——跳秒
跳秒,這個功能很怪咖,它的秒針是一秒一格的精確跳動,走法是和較廉價的石英機芯一樣,并非常見的機械秒針的掃秒式轉動。所以你光看靜態的圖片是根本沒法分辨的,必須看到實物才能覺察秒針走時的不一樣。簡單從結構上來說,它是將傳統機芯秒輪與中央大秒針輪片的直接傳動中間加載了一個類似擒縱的裝置,它將來自擒縱的持續推動“蓄力”到一秒鐘再精確釋放來推動一個與大秒針相連的60齒碟片,從而將原先比較平滑的秒針運行轉變為一秒跳動一格的跳秒機制。這個結構原本也是起源于懷表,據說最初是為了更加精確地計算分割時間,比如醫生測量脈搏時或者是航海中可以準確地校準時間。如今這個功能不光隱蔽性高而且絕對低調到無用,純粹是好玩。戴上它,一知半解的人說不定會嘲笑它是款石英表,此時假如你翻開表背給他看,就輪到你笑他了。
可惜如今對這個功能感興趣的大品牌幾乎絕跡,最近的可能要算是沛納海在2001年限量推出的PAM080 Radiomir Independent,盤面是最簡單的大三針形制,采用Chézard庫存的Cal.7400手動機芯(那個時期的沛納海很善于利用改造其它廠的機芯,推出不少讓人津津樂道的成功作品),如今自然是極難找到了。但是一些小眾品牌或是獨立制表人卻對其樂此不疲,常有精彩作品問世,比如瑞寶的Sauterelle蚱蜢,以及來自荷蘭的GR?NEFELD“跳秒”兄弟制作的One Hertz,而且他們會對跳秒結構進行改良,有自己的創新。
不必要的堅持——精確月相
從古至今,人類對于月亮的迷戀與觀測探索有著驚人的持久力。最早的科學如歷法、數學、農業漁業、航海當然還有天文學,都離不開對月亮的研究,月亮絕對是人類發展史的一盞明燈。所以當月相顯示出現在度量時間的表盤上時也就順理成章了。月相組件相對比較獨立,并不和其他復雜歷法功能產生聯動,以常見月相結構而言月相盤上會有兩個月亮,邊緣有59個齒,月相輪在受到傳動輪的推動后,每天向前推進一齒,此時月相盈虧的變化便能適時顯現出來。59齒月相輪來自月相盈虧每29.5天為一周期的平均值,由于月亮的精確周期是28天12小時44分2.9秒,因此每隔大約33個月,月相顯示的誤差就會達到一天,需要修正。
相對于常見的59齒月相,還有精度更高的135齒月相盤,每122年才誤差一天,也就是說你下輩子用都夠了。精度的提高,必然會對結構設計與制作工藝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內在結構的改變卻很難直觀地反映在表盤的月相上,于是當你見到坊間各式月相表時,很難識破誰是135齒的高精度月相,真是“有料抖不出”,低調到無言。不過,復雜的結構一定也會配上與眾不同的精彩設計。伯爵的Emperador Coussin Moonphase,一反傳統,簡約至極而又冷峻,月相盤采用古法雕刻手工藝營造出月球表面的坑洼效果,碩大的月相盈虧在腕間相當震撼。而亨利慕時的Perpetual Moon就更不得了了,精度大幅提升至1027.30年后才誤差一整天,并且上面的輔助線刻度可以精確地知曉月相的走勢,調節也方便。這些精彩月相的表面光鮮反而隱藏了它們的內在深厚功力,改用一句廣告語:高精度月相,源自不必要的堅持。
只多了一根針——追針計時
“紅金黑面的5004,雖然不是第一次見到,但再看也覺得很迷人。多了一根秒針,就比3970(5970)貴幾十萬,常有人說不值得。但如果知道,多了這根針,裝配時間要多三倍,而調校測試時間要多七八倍,那你就明白雖然貴,排隊的人已經看不見龍尾。”這是鍾大師在2004年對百達翡麗Ref.5004追針計時萬年歷表的一段拍賣評述,至今記憶猶存。同樣是萬年歷計時,只是多了一根針價格就可能翻一倍,這就是追針計時的魅力,也是百達翡麗的魅力。按動附加按鈕,原先隨著計時秒針同步運行的追針秒針就會停止;再按一下,追針秒針會再次緊跟計時秒針一起運轉起來,這就是雙秒追針計時,它可以分段記錄時間。追針計時表的低調在于其歸零不使用時,兩根計時秒針完全重合,看似一根針,與普通計時表無異,一旦啟動則如劍出鞘、雙針分離后而鋒芒畢露,行家會自動翹起大拇指。
其實就結構而言,計時表本就是相當復雜和難做的,需要應付頻繁的人機互動,對操作手感、耐用性及精度要求都很高,如果你問制表大師們哪種功能的表最難做,多數答案不是陀飛輪萬年歷之類,而是計時表。而追針計時由于多了一套離合組件,裝配和調試就難上加難了,手動上弦版又以其美輪美奐逶迤磅礴的機芯構造,讓眾多收藏家趨之若鶩。此中翹楚當屬百達翡麗Ref.5959單按鈕追針計時,而令表迷更加翹首以待的是今年它有了新款繼任者Ref.5950/1A,同樣的手動追針計時機芯,采用靠墊形不銹鋼表殼,藍面的尤靚,如果有幸你可以得到它,別忘了開香檳慶祝,不為別的,就為這多了一根針的精彩。
做計時表還有一位頂尖高手就是朗格,單一計時表Datograph名震江湖,它也有追針計時Double Split,而且在追秒針的同時還能追分針,所以是雙追,當兩套計時針都歸零時,兩根黃色追針就瞬間消失了,只有計時啟動后,按下9-10位按鈕,立刻亮劍,方顯朗格雙追計時本色。
風景這邊獨好——背面顯示
以上談到的這些功能的表,雖說低調但你戴上手至少別人還瞧得見,假如將某些功能移到表底去,那就可謂徹底隱形了。雖然雙面顯示懷表早就有之,但是將表底作為創作平臺卻是一種以退為進的隱忍智慧。首先,這是個很私密的空間,沒有人會頻繁地將腕上之表摘下來翻到背面給路人甲看,而是只會與知心好友分享或者是靜靜地品味獨享之樂。其次,表底提供了一個廣闊完整的舞臺,以容納更加美妙的功能,而迷人的藍色星空圖必定是首選,以此展開的附加功能每家都有各自絕招。開山之作必然是百達翡麗的Ref.5002,其接班人為更加雍容華貴的Ref.6002,背面顯示恒星時間、蒼穹圖、月相和月行軌跡。萬國的Sidérale Scafusia也相當精彩,背面顯示地球特定點所看到的夜空星座圖,同時顯示閏年、全年天數、平均太陽時、恒星時、日出日落時間、夏令時及太陽全年軌道。沛納海的PAM365以及朗格的 Terraluna都是此類表中的佼佼者。那種整個夜空就掌握在你手中的磅礴感覺是其他任何功能都沒法比擬的。
背面顯示地球特定點所看到的夜空星座圖的IWC萬國Portuguese Sidérale Scafusia
珠玉在側——三問
剛入行的時候,記住的第一款百達翡麗的手表型號就是3939,這個很有魔力的數字可謂低調復雜頂級表的代名詞,也是眾多人心中的夢想之表。粗看只是一款再簡單不過的小三針,卻常常能在拍賣場上拍出天價。它的復雜是深藏于心的,擒縱采用陀飛輪,卻沒有像眾多同行一樣將其露在表盤上,表殼側面有個不太起眼的如鯊魚鰭般的推桿,那是三問報時的開關,將其輕輕滑動,表殼就能自動敲擊出樂音來報時刻分。雖然三問功能的誕生是為了便于夜間或有視力障礙的人知曉時間,如今卻因美妙的樂音、復雜的制作工藝及與眾不同的時間閱讀方式而成為頂級復雜功能的代言人。
為了可以讓表殼側面的這個小推桿有意義,機芯需要將當下的時間通過齒輪與杠桿來閱讀再傳遞給音錘,通過敲擊音簧來播報時間,對于零部件的設計、制作精度、裝嵌、音簧材質乃至最后的調校與聆聽,每一步都是關鍵,而百達翡麗的三問一直都獨步天下舍我其誰。三問也時常與其他復雜功能組合成大復雜表,而是否有邊上的這個不算起眼的小鰭也默默決定了它的身價,雖低調卻有足夠的說服力。我更中意低調至極的單一功能三問表,可以心無旁騖地聆聽聲音,而當代百達翡麗單一三問表的首選肯定是Ref.5078,今年有了漂亮的紅金款,如果是女表那就一定是Ref.7000R了。
如今的三問開始有像陀飛輪一樣的升溫蔓延,很可惜更多的品牌并不是著力在如何提高其最本源的呈現——音質,而是大多走上了視覺系的道路,更加的炫技,將三問結構運作機制直接呈現在表盤上,聽聲音成了看聲音,聲音難道是可以用視覺來彌補的嗎?這兩年除了百達翡麗外最能讓人傾心的三問表就是江詩丹頓的Patrimony Contemporaine 1731,氣質儒雅,音色靚。所以我相信,雖然有些品牌走在了視覺革新的大道上,但是依然會有人愿意為最純粹的“瑞士好聲音”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