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前黨委書記談治校與為官
任彥申在北京大學的10年其實是暗流涌動的10年——從臺灣回到大陸的林毅夫成了北大教授,厲以寧、蕭灼基等人正面臨著“離經叛道”的指責,各種引發爭議的思潮正在北大校園里激蕩……
責任編輯:鞠靖 實習生 王歡 吳非
任彥申
高校要有一個學術自由的的環境、要有一個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這是辦學的需要,這是學術發展的規律。
他并沒有批評媒體“別有用心”,而是當場說了20個字,針對媒體報道新聞時應該把握的5點原則:弄清真假,明辨是非,權衡利害,把握深淺,適時進退。
“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國是用的時間最長,開設課程最多,投入精力、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個國家,但是我們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恐怕沒有多少人比任彥申更有資格來這樣評價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參加工作38年,其中30年從事和教育有關的工作,25年是在大學工作。他擔任過6年的北京大學黨委書記,6年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和分管組織、宣傳、教育的省委副書記。
這位70歲的老人以開明、有個性而著稱,他不喜歡人云亦云,甚至有人會用武俠小說《笑傲江湖》里的“任我行”來私下里稱呼他。
從2007年起,他曾先后出版了《從清華園到未名湖》、《后知后覺》和《如何是好》三本書,2015年年初,出版社將三本書集結成一冊,以《從政心得》之名,重新出版。盡管沒有添加新內容,但是曾經書中引人關注的那些“尖銳”而“大膽”的言論,依舊能映照當下的某些現實,這讓這位“省部級暢銷書作家”再次走到聚光燈前。
“應當容忍‘離經叛道’”
2006年,卸任省委副書記的任彥申轉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于是萌生出寫書的念頭。
2007年6月,任彥申的第一本書《從清華園到未名湖》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果然不是一本“不疼不癢”的書。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任彥申回顧在北京大學的往事和思考。1991年1月,任彥申出任北京大學副書記,同時兼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1994年,他接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任彥申說那是“一個新時期”,他自己亦是“臨危受命”。多年以后回顧往事,他感慨“有成有敗,有順有逆,有慰藉也有遺憾”。在他的書中,那是一段“五光十色”的經歷,其中有整整一章,嚇得出版社一開始不敢出。
最終這本書還是“沒有任何刪節”地出版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從清華園到未名湖》成了暢銷書,迄今已經出到了第19版,任彥申也成為眾人眼中的“省部級暢銷書作家”。
在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愛華看來,任彥申在北京大學的10年是“平穩”的10年。但那其實也是暗流涌動的10年——從臺灣回到大陸的林毅夫成了北大教授,厲以寧、蕭灼基等人正面臨著“離經叛道”的指責,各種引發爭議的思潮正在北大校園里激蕩,北京大學迎來百年校慶……潘愛華說,“他處理的都是復雜問題。”
南方周末:這段時間,關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討論十分熱烈。你怎么看待這些討論?
任彥申:第一,高校要有一個學術自由的環境、要有一個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的環境。這是辦學的需要,這是學術發展的規律。第二,學校畢竟是意識形態里最敏感的地方,是引領社會思想文化潮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它應當對社會發出一個正面的聲音。再一個,在大學時期,引領學生們有一個穩定的價值觀,有一個很好的信念,這對國家未來發展是很重要的。
南方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