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20150319)
責任編輯:陳愷辰 蔡軍劍 實習生 楊昊
講講富人的精神世界
回應“好學生都去哪兒了”
2015年2月26日《南方周末》自由談
所謂以學問為志業,想必就是馬一浮先生在浙大校歌里所言“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之精神吧??缮磉叺拇笕藗?,為什么總愛談論蓋茨、喬布斯、馬云的財富與成就,卻很少提及蓋茨的慈善創新、喬布斯的印度修行、馬云創業的艱辛歷程?這有點本末顛倒吧,就不能多講講他們精神方面的“源頭活水”嗎?我希望大人們的討論多樣一些,以開闊我們的眼界,這樣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蓋茨、喬布斯、馬云,將來成為深具人文關懷的富二代、創二代!
杭州?趙千帆?錦繡中學初三
如何做到分數面前平等
回應“北大入學資格分配, 怎么做才好”
2015年3月12日《南方周末》評論
歷史(分省命題前)的和現實(一直有十多個省使用全國卷)的經驗是:沒做到,實際上也做不到。為什么?一則,統一命題卻又是分省閱卷,標準各省把握,勢必受地方利益操縱,試題雖一樣,打的分數不可能一樣,難以“平等”。二則,統一命題卻又是招生指標(這里著重指部屬院校)到省,分省錄取,各省錄取分數線不但無法劃一,有的反而相差懸殊,怎么“平等”?真想確保“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必須做到“三個統一”,即全國“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統一錄取分數線”。其實,這也不難。“統一命題”正在穩步推進,“統一錄取分數線”更不是難事,至于“統一閱卷”,有互聯網這個工具,操作也很便利,將各省答卷統一錄入并混編之后,分配到各省按統一的標準和評分細則組織閱卷再匯總就行。
南昌?劉松來?江西師大教授
年輕人貪啥
回鄉下看望80歲老母。閑聊之中,母親講起一事。村上幾名管事的人,把承包西瓜地等獲得的土地租金,不全額發放到村民手中,而是從中砍一刀,每畝幾十上百元,算起來也就幾千元。對此,家母深感痛心:“我一個什么字都不認識的老太婆,種的糧食都能夠3個人吃,他們年紀輕輕還要貪什么?”
聯想到多年前,老母就把我給的零花錢全部存了下來,一分也舍不得花。有次去看生病的二姨,連20元錢也掏不出。直到我問她才說,“聽說很多當官的都很貪,我不知道你給我的錢是不是干凈,會不會將來要退賠……”說得我至今都不堪回味。我想,我應該白紙黑字記下這個親歷片斷,是為自警,亦當與同事同僚共勉。
江蘇鎮江?譚浩俊?市國資委副主任
那幾棵老楓楊還在
香樟路一年四季綠意盎然,櫻花路一到春天燦若游云,桂花路仲秋時節清香四溢,還有廣玉蘭路、茶花路、紫薇路……這是城市建設者近年精心打造的一些景觀路。但是,對于我這樣回到家鄉的游子,印象最深的卻是河邊那幾棵刻滿皺紋、東倒西歪的老楓楊。真的慶幸,城市規劃者在修建濱河公園時沒有將它們推倒,而是把它們放在心上,繞開它們、呵護它們!
湖北咸寧?胡武生?市委黨校職員
為什么不回老家
全國人大代表令狐安說不敢回故鄉(山西平陸)。十多年前他回去了一次,因為擔心難避人情請托,連村子都沒回,后來卻仍有人追到北京攀關系。這讓我想起,史家鄧廣銘先生的二女兒鄧可蘊女士,在農業部任職時很想回老家(山東臨邑)看看,卻被父親勸阻,鄧廣銘說:“現在都時興拿錢給家鄉辦事,你這部門錢少事多,你若去臨邑,當地找你要錢你怎么辦?”或許在鄉親眼里,鄧老顯得不近人情。但我認為,這恰恰是對公職人員的有益提醒: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么地方不去用它。試想,資源若過分集中在“自家”,那也是對“他家”的一種傷害。
深圳?趙健?職員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