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怎樣治療兒童腫瘤
根據美國腫瘤學會的最新統計,美國癌癥病人在2003年-2009年的五年生存率達到68%以上,相比之下,中國癌癥病人五年生存率僅為25%左右。對于中國病人來說,引進特效藥、更新治療技術、建立醫院協作機制、納入醫保甚至提升就醫體驗都是解決兒童腫瘤難題的關鍵環節。
責任編輯:蔣昕捷 助理編輯 劉文慧
美國紐約長老會醫院的皮爾埃·哥布林醫生拿著一根極為柔軟的導管,演示如何將導管從患兒大腿根穿入直達眼球,再實施局部化療。
70%的國內醫生認為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必須摘除患兒眼球。而歐美發達國家治療該病的摘眼率在20%以下。
99%的患兒沒有條件出國看病,引進特效藥、更新治療技術、建立協作機制甚至提升就醫體驗才是解決兒童腫瘤難題的關鍵。
王林選擇帶八個月大的孩子赴美國看病。他的孩子小磊被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以下簡稱RB),這是嬰幼兒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被稱為“眼球殺手”,每年中國有上千名兒童罹患此病。
2014年11月,北京同仁醫院確診了小磊的病情,這家國內眼科排名第一的醫院建議,“先做兩次全身化療看看,孩子保住眼睛的幾率很小”。
這種判斷并不算錯。廣州市婦女兒童醫院介入血管瘤科主任張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約70%的國內臨床醫生都認為RB只能通過摘眼治療。多年來,數以萬計的患兒通過摘眼保命,而在歐美發達國家,摘眼率在20%以下。
根據美國腫瘤學會的最新統計,美國癌癥病人在2003年-2009年的五年生存率達到68%以上,比1975-1977年的48.9%有顯著上升,相比之下,中國腫瘤防治辦在2014年1月發布的《中國腫瘤統計年報》顯示:中國癌癥病人五年生存率僅為25%左右。
兩國癌癥病人生存率存在客觀差距,其中原因錯綜復雜,但發達國家應對兒童腫瘤也可以為國內醫療機構和患者提供鏡鑒。
國內不缺醫但缺藥
兩周內,相關中介機構幫小磊聯系上了治療RB最權威的美國斯隆·凱瑟琳癌癥治療中心。
“要是所有的孩子都像你的孩子癥狀這么輕就好了。”洋溢著微笑的大衛·艾布拉姆森(David H. Abramson)說,這位斯隆·凱瑟琳癌癥中心眼腫瘤外科主任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