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各省找路
整體規劃尚未落地,各省已在爭奪“一帶一路”的名分,試圖從這塊投資驅動的國家大戰略中分一杯羹。
責任編輯:王小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丁子荃
眼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地理概念已不止是張騫出使西域的那條沙漠之路。它還包括北向蒙古高原的“草原絲綢之路”、直通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以及從沿海城市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圖為絲綢之路甘肅段景色。
整體規劃尚未落地,各省已經在積極爭奪“一帶一路”的名分,試圖從這塊投資驅動的國家大戰略中分一杯羹。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自貿區申報熱度悄然減退。
如果說2014年全國“兩會”自貿區話題穩居“地方熱炒榜”榜首的話,2015年這個位子則拱手讓給了“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分別在2013年9月、10月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并在11月份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成為國家戰略。
在2015年的地方工作報告中,全國31個省份(除港澳臺外)全部提出了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的訴求。而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的各地分會場上,不只這些省份,連香港、澳門也積極表示了這一愿望。
從自貿區到“一帶一路”,背后的政經邏輯是什么?搶舉“一帶一路”招牌,各地政府又有何計劃?
自貿區退燒
自貿區申報,是2014年全國兩會的地方戰熱點。為了搶灘自貿區,二十多個地方的一把手都親自出馬,為自家“拉票”。貴州省長說自貿區申請“有需求,有必要”;遼寧省長表示“這一輪開放的‘班車’,遼寧無論如何得上去,無論如何不能落下”。
2015年的地方和全國兩會上,中部地區仍然在要這塊資源。有湖南代表表示:“搞上海自貿區,現在又加上天津、福建、廣東,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為了招商引資,我國總體上不差錢;如果為了引進技術,那內地更需要;如果為了簡政放權,完全可以在東中西部地區各選一個試點。”
但總體來看,地方政府對自貿區的熱情已經明顯降溫。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除已申報成功的上海、福建、廣東、天津外,明確提出要積極申報自貿區的,只有9個省份了——遼寧、山東、河南、湖北、陜西、廣西、吉林、甘肅和海南。對比這兩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從數量上看,地方政府熱情減少了四成。
在悄然退出申請的省份中,改名是變動的方法之一。以內蒙古為例,將2014年的“自由貿易區”申報,改為“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復制上海自貿區制度成果”,也是取代申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