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三代人,護不住長江“國寶”中華鱘無后
奇跡最終沒有發生。連續兩年的權威科考,沒有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的古老物種,可能再過37年,就將在自然界消失。
責任編輯:何海寧 助理編輯 劉文慧 實習生 梁綺雅 楊思佳
九江水科所專家在觀察受傷的野生中華鱘。專家說,現在是所有人都在會診,但“病人”已奄奄一息。
奇跡最終沒有發生。連續兩年的權威科考,沒有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的古老物種,可能再過37年,就將在自然界消失。
2015年2月3日,“后福”的新聞通氣會在荊州太湖中華鱘繁育基地召開。
4個月前,這條野生中華鱘被漁民誤捕時,受傷嚴重。左側鼻孔撕裂,頭部和背部有4道裂口,腮部被漁網纏繞。如今它已全面康復。
專家給它起名“后福”,寓意“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但是,這一在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的古老物種,可能面臨滅絕。
2014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3家國內權威科研機構的聯合監測結果顯示,整個產卵季未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
這也是第二年未發現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
“這意味著未來最小的中華鱘可能就是2012年出生的。按照最保守估計,這批2012年的中華鱘最大能活40歲,也就是再過37年,整個物種就將在自然界消失。”上述機構的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今后如再難覓產卵跡象,后果不堪設想。
“中華鱘正在遭遇生存危機。”危說。
這是長江里的中國“國寶”。三十余年,三代科研人員的努力,卻眼睜睜看著中華鱘到了今天的地步。
“當初認為,中華鱘畢竟是和恐龍同個時期的物種,對于人類近些年的活動,它應該是有適應能力的。然而事實上,我們的估計過于樂觀了。”上述水產研究所具體主持監測活動的指揮王成友感慨道。
賭注
2014年的監測活動開始前,王成友和危起偉打了個賭,賭能否尋到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王成友押寶“會有成果”。
如果說2013年未產卵是因為水溫升高所導致,那么,2014年產卵場的水溫還正常些。這也是王成友的“籌碼”。
監測活動是在如今中華鱘唯一的自然產卵場葛洲壩下展開。
這一古老物種是大型溯河洄游性魚類,億萬年來,在夏季6、7月份,它們從太平洋回到長江口,溯流而上,在長江上游金沙江段產卵,然后游回大洋。據此前諸多媒體報道,在1980年代,長江第一座大型水電站葛洲壩建成之后,便阻斷了中華鱘通向產卵場的唯一通道。不過,專家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