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阿昌”出山記

中國最為貧困的少數民族,只是四千多人的聚居規模,為什么不集體搬出大山,而要選擇一條如此艱辛的扶貧之路?

責任編輯: 鞠靖 朱紅軍 實習生 吳非

文面女董春蓮和她的孫子在昆明,商場的熱鬧讓孫子很開心。休息時,董春蓮點了一杯芒果汁慢慢喝著。 (CFP/圖)

中國最為貧困的少數民族,只是四千多人的聚居規模,為什么不集體搬出大山,而要選擇一條如此艱辛的扶貧之路?

4132個獨龍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在此刻被戰火侵襲的中緬邊境上,葆有著難得的寧靜。

獨龍族可能是中國目前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半個世紀以來被地理天塹阻隔在現代文明之外,但也幸免于紛擾。如今,這里是云南最后的處女地,有著最高的森林覆蓋率,最神秘的文面文化和最幽遠的高山峽谷。

這些外界浪漫的想象,沉淀在現實的發展圖景里,往往會是另一番況味。它深度貧困,人均收入一度只及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它教育落后,不識字的人們甚至還在結繩記事。它極度閉塞,每逢冬季,大雪封山,進出兩絕。

云南省林業廳一位官員感嘆說,如果把扶貧比作戰爭,怒江州是云南的上甘嶺,而獨龍江則是上甘嶺上最堅硬的堡壘。

新中國成立后,獨龍族曾被認為是“一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民族”。而今天,為了讓這里的“社會主義”名副其實,為了完成“不讓一個少數民族掉隊”的愿望,獨龍族人正經歷著新一輪空前激蕩的變革,它踴躍而艱辛地擁抱著外面的世界。

太古之民

擋在獨龍族人面前的是海拔四千多米的高黎貢山。每到冬季,第一場大雪降落,雪海淹沒群山,生活于河谷的獨龍族人就成為遺世獨立的孑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溫暖的河谷成為動物與人的共處之地。在獨龍江下游的八坡村,即便今天,一個月內仍會發生超過二十起野生動物造訪的事件,包括掰玉米的狗熊,偷蜂箱的狗熊,以及滿山攆家牛的狼。

自然的隔絕幫助獨龍族人生息至今。“獨龍江從不會餓死人,山里到處都是吃的。我們可以捕獵、捕魚、采野菜,我們也種小麥、玉米。”這么說的是李金明,他是獨龍族人,也是獨龍族第一個本民族的研究者。

歷史上,獨龍族自稱“獨龍阿昌”,過著農耕和狩獵、采集相結合的生活。每逢開春,族人放火燒山,刀耕火種,在河谷兩側的山坡上點種下玉米、麥粒。孩子和女人采集野果,挖山藥、野薯,男人們則念起咒語狩獵,“山神吉姆達爺爺、吉姆達奶奶,請把腿粗的動物給來,請把頭上長角的動物給來。”

如今生活在昆明的李金明依舊知道怎么在森林里埋下絆野獸的鉤子,怎么用草烏制作毒箭。這些都是幼年時在火塘邊學會的本領。每一戶獨龍族的木屋里,都有一口火塘,干柴上跳躍著火焰,火焰上燉著煮食的鍋,火焰下的灰里還埋著土豆和玉米粒。

他在“火塘教育”里僥幸地走出了大山,讀了書,在城里落了戶。但他的兄弟,他更多的族人,只能繼續留下。

一直到1990年,植物學家李恒首度進入獨龍江流域采集植物標本時,她見到的仍幾乎是一個與山外分開的世界。

二十多歲的貢山縣長牽著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