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血戰平型關

平型關大捷,自1598年露梁海戰以降,中國對日本的首次軍事勝利,成了“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從1937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八路軍人數猛增到90萬人左右。

責任編輯:史哲 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何籽/圖)

自1598年露梁海戰以降,中國對日本的首次軍事勝利

歷史屬于過去,但同樣可以昭示未來。

70年前,中國軍民在亞洲戰場牽制敵人,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巨大的貢獻。自1937年至1945年,中華民族與侵略者殊死抗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不屈不撓的抗戰歷史中,不乏名揚四海的經典戰役,有的以少勝多,有的出奇制勝,有的面對強敵殊死抵抗、場面悲壯。

中國抗日戰爭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合,由孤軍奮斗,演為聯合盟邦,在不同地域共同擊敗日本,形成了強大的中國力量。

在抗戰勝利70年后的今天,我們掩卷長思,尤應銘記家國之殤,深思抗戰精神,夯實我們的國家記憶,夯實一個大國的理性和責任。

從本期起到9月初,南方周末邀請軍方將領、地方抗戰歷史專家與記者一起,探尋戰場之上的悲壯激烈,追索勝利背后的家國情仇,緬懷戰火燃點的人性光芒,珍視戰爭凝聚的中國力量。敬請垂注。

平型關大捷,成了“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從1937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八路軍人數猛增到90萬人左右。

在1955年解放軍授銜時,決策、指揮和參加平型關戰斗的各級指揮員,有278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3位、大將1位、上將11位、中將36位、少將227位。

“希望能找到烈士的家屬,這里太冷清了。”

晉北3月的風依舊刺骨。從北京一路向西三百公里,聽到第一個響亮的地名即是平型關。

2015年3月17日,45歲的李保安用他的東風皮卡把南方周末記者帶到了地圖上幾乎找不到名字的喬溝。

站在喬溝溝底,幾乎在一瞬間就能理解七十多年前115師師長林彪為什么會把這里選作對日第一戰的戰場——僅能勉強容一輛汽車通過的土路,兩邊則是高達20米左右的陡崖,溝內沒有任何躲藏之處。

喬溝這條長10公里、寬不足10米的峽谷古道,西達雁門,東通京薊。蒙古騎兵正是由此進入中原。1930年代,它是靈丘通往太原的必經之路。也因此成為一千日酋的絕地。

給人民一個振奮

1937年9月24日夜,天黑得像鍋底。

雨一直下,并引發了山洪。數千名20歲上下的小伙子半夜在雨中急行,標有八路軍番號的灰軍裝透濕。

“戰士們最希望的是天上多打閃,可以趁著瞬間的亮光放開步子往前跑。”這一夜,烙在115師686團司號員強勇記憶里,當時他只有14歲。擔心被洪水沖走,強勇過山溝時使勁拽住馬尾巴。他兩名身體較弱的戰友就被沖走了。

晉北9月,夜間氣溫已很低(那年9月19日中秋節,平型關、雁門關一帶曾降大雪),數千戰士著單衣,走最難走的毛毛道,冒雨行進為的是趕到設伏地——喬溝。

跨黃河進山西,30歲的林彪一路沉默不語。晉北有個土豆和面炒制而成的吃食叫塊壘,林彪心中也有個塊壘:抗日第一仗。

1937年8月25日,陜北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轄115、120、129三個師。其中115師由紅1、3軍團和陜南紅軍第74師組成,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

“知天知地,勝可乃全。”林彪深諳孫子之道,戰前5天,他乘坐晉綏軍副司令孫楚派的車親臨平型關一帶進行偵察。他看中了平型關以東5公里白崖臺下的喬溝,“在這里設伏,條件不錯”。

先秦時期,平型關曾被稱為&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