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談抗戰】日本在強化自己是“受害者”
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日本的年輕一代沒有記憶。而至少百分之八十的日本老兵,選擇忘卻過去。
責任編輯:史哲 姚憶江 助理編輯 劉雨樺
平型關的關帝廟前曾有一場中日血腥的白刃戰,廟里至今還留有拼殺的刀痕。廟前的漢白玉碑上,密密的文字勾勒出當時的戰斗場景。
2015年3月10日,安倍晉三罕見地出席了“東京大轟炸70周年”紀念活動,他試圖用這種方式提醒人們轉換角色:貼上戰爭受害者的標簽,把加害者的帽子丟進垃圾桶。而此時,默克爾還在苦口婆心地用德國經驗為島國上“歷史課”,卻被日本外相以“不要拿日本和德國做比較”回應。
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日本的年輕一代沒有記憶。而至少百分之八十的日本老兵,選擇忘卻過去。
1989年,我第一次見到二戰日本兵,還是在中國。由日本退役將官組成的代表團來到國防大學訪問,因為我會日語,受邀為他們翻譯。聊到興處,這群一個個看起來忠厚老實的老者和我挨肩搭背。
這一年,日本跟隨美國制裁中國,結束了中日此前的蜜月期。果不其然,帶隊的老者曾在關東軍情報部門工作,講得一口流利的漢語,我“趁機”聊起二戰,這群將官卻不愿再與我多談。
如今想起那次會面,我還是難以將他們與戰場上兇神惡煞的日本兵聯系到一起。駭人聽聞的菲律賓巴丹死亡行軍中,日本士兵舉刀刺向討水喝的美菲戰俘,15000人中途命隕。戰后美國要追究,竟找不到一個發號施令者。虐待俘虜,由這支軍隊中的個體士兵自發施行,卻又形成群體性行為。
一次,我在日本遇到兩位日本戰俘,他們向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