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眼里的底層人物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蘇成捷訪談
“對我來說,文學作品畢竟是社會精英階層寫給精英階層看的文字,離占社會更多數的普通平民的生活還很遠,所以我寧愿從歷史保存下來的原始資料來解讀過去?!?/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蘇成捷(上圖)的著作多半以清代留下來的訴訟檔案為基礎,輔以地方志、民俗調查報告等多種文獻,探討小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命運。
“對我來說,文學作品畢竟是社會精英階層寫給精英階層看的文字,離占社會更多數的普通平民的生活還很遠,所以我寧愿從歷史保存下來的原始資料來解讀過去。文學更注重語言修辭和文本,歷史則是努力通過證據來接近歷史的真實。”
蘇成捷(Matthew H.Sommer)現為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是研究清代法制史和社會史的漢學家。他的著作和研究沒有沿襲傳統史學對政治體制、制度和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的關注,而是另辟蹊徑,橫跨法律、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個領域,轉向社會史中鮮有關注的性別、性犯罪等問題。在史料的使用上,蘇成捷也很有特點:他的著作多半以清代留下來的刑事和民事訴訟檔案為軸,輔以地方志、民俗調查報告、傳奇小說甚至是臨床報告等多種文獻,勾畫出底層平民生活的眾相,探討大清律例、社會法律制度、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和命運等問題。
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是蘇成捷研究的主角。他近十幾年都致力于通過法律檔案來考察清代的社會生活,尤其是底層平民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在即將付梓的關于清代賣妻與一妻多夫的專著中,蘇成捷指出,中國古代除了人們熟知的一夫多妻制,在窮人中還存在一妻多夫現象,大多表現為賣妻、招夫養夫等形式。在另一部專著中,蘇成捷探討的是清代下層社會中存在的男男同性關系。作為傳統中國儒家史學的禁區,這些研究尖銳地揭示出清代社會不為人知的方方面面,更探查到社會結構的深層問題,比如女性短缺、貧困和婦女歧視等。
蘇成捷的著作《清代中國的性、法律、社會》(即將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漢譯本),被美國學界視為“研究非西方社會法制史的經典著作,是了解亞洲性別和人權史的必讀書”。這部著作不僅聚焦游離于家庭生活之外、找不到媳婦的城鄉流民,講述他們的需求和威脅,也從法制史的角度,分析了18世紀中國關于性犯罪的法律發生的巨大變化。為了應對社會和人口的巨變,清政府不得不實行嚴格的法律,處置強奸、通奸、賣淫等罪行,保護家庭和社會的穩定。性道德和法律從松散走向嚴厲,上層社會不再有特權。這實際上開啟了現代意義上的性規范,了解這段歷史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這篇訪談源于作者與蘇成捷在斯坦福大學歷史系的兩次談話,其間蘇成捷談到他的學術傳承、治學路徑,談到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與中國史學界的聯系,也談到歷史學家的社會責任感,啟人深思。
民國初年北京施粥廠兒童食粥的情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